(温馨提示:阅读本文大约需要消耗您2分20秒。)
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
王之义站起身来,手中拿着一本书和一个小本子,深吸了一口气,说道:“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书,叫做《跟任何人都聊得来》。这是一本讲述如何与人沟通的书。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我觉得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来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
但是可想而知,这样一本小书,怎么可能就一下子提高一个人的沟通力了呢?
然而我最终还是决定要分享这本书,因为它确实教会了我一些很重要的东西。至于我的沟通力能不能提高,那还得看我自己有没有用心去做。
上次晓雯分享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一本理论性的作品可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但是实际的问题却只能靠行动来解决。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懂再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是枉然。”
说到这儿,他停了一会儿,翻开手中的笔记本,继续说道:“刚才说的,是我分享这本书的原因。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这本书的干货。
这本书篇幅不是很长,总体而言,就是在讲与人沟通时要做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了解自己。只有知道自己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样的,才能在与人沟通是发挥自己的优势。
我们通常把人的性格特点分为外向和内向,并且人们常常认为内向的性格不好,外向的人才会招人喜欢。
说实话,我本人其实是有点内向的。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次被家人、朋友、老师说我性格内向不好,让我改一改。我就很纳闷,我这么安静、这么听话,从来不惹事,学习又上进,为什么他们还要说我的性格不好?甚至在他们眼里,还不如那些整天惹是生非的捣蛋鬼。
他们的这个评价让我一度很苦恼。我也尝试过听他们的话,想变得外向一点。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一个多么痛苦的过程,又有谁会知道?
关键是我受了折磨,却还是外向不起来。我逼迫自己在聚会上唱歌,结果跑调忘词引来一阵阵哄堂大笑。如果是外向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就会没心没肺地跟着大家一起乐。而内向型的人,这时候想的就是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久而久之,我不但没有变的外向,反而却更加的孤僻了。‘内向不好’的观念也已经在我心底扎了根,时刻折磨着我,进而带给我无尽的自卑。”
说到这,王之义扭头看着杨晓雯说:“上次你问我为什么不爱说话,这就是原因。”
杨晓雯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她心里其实特别同情王之义,但是她明白这个时候的同情只会让他更加难受。于是只好冲他点了点头,以表示自己明白了。
王之义转过头,接着说道:“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内向是不是一个缺陷?我也从来没怀疑过这个观点,毕竟我就是一个内向型的人,而我的确也过得不好。
但是直到我读到这本书,才明白自己大错特错。
作者在一开篇就讲到外向和内向的问题。他指出外向和内向没有好坏之分,他们之间的区别仅仅 在于交流方式的不同。
内向型的人擅于通过独处获得能量,他们倾向于先思考再开口。
外向型的人擅于通过群体交流获得能量,他们倾向于通过交谈来思考。
内向让交谈更有深度,外向则更具行动力。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普遍认为外向比内向好呢?
原因超乎意料地简单,因为我们所处的就是一个外向型的社会,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几乎都是外向型的人表达出来的。而内向型的人则把想法藏在心里,一般不会随意表达。
所以了解自己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认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之处。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并学会去接受它。同样地,也要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并予以接受。这样,一条畅快的沟通渠道就建立起来了。”
说完,王之义喝了几口水。他看着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自己讲,心里很欣慰,感觉又放松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