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我”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了对自我的认识。我们揣测他人对我们的理解、评价和感受,从而激发了我们对自己的思考和评价。
自我关注的情绪体验,包括羞耻感、愧疚感和自豪感。这三种情绪体验是导致自卑的基本因素
自卑的孩子会通过消极的滤镜看待来自社会的反馈。他们会过滤掉他人的赞美,只关注那些批评和拒绝的信号。
当孩子感觉到或者估计自己做了一些让人觉得不好的事情,他们经常会产生羞耻感或者愧疚感。成年人和孩子都不喜欢这种心理感受,所以,他们会尽量地避免犯错。这些心理感受就像人体内部的警报器。当我们的行为和所谓好的、正确的、可接受的社会标准相背离的时候,它们会及时地给我们发出清晰的信号。
愧疚感来自“我干了坏事”这样的想法,而羞耻感源自“我是个坏人”这种概括性的自我评价。
愧疚感是一种内心不愉快的感受,它源自个人的是非观念。有愧疚感的人会感到后悔,并产生改善目前状况的冲动。愧疚感促使人道歉,并采取补救措施。通常,有愧疚感的人具有共情的能力,有体谅他人的倾向,并善于换位思考。当他们生气的时候,他们也会尽量给出建设性的回应,而非采取攻击性的行为。
羞耻感与此不同。羞耻感是内心受尽煎熬的痛苦感受。当人们感到羞耻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无地自容,感到自己无能,甚至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他们甚至想逃跑,或者把自己隐藏起来,他们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这种羞耻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它会改变内心的自我认知,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阻碍我们关爱他人。
管教孩子的两条指导原则是:
1.让孩子承认自己的坏行为对孩子没有帮助。
2·孩子不能从痛苦中学习,而只能从正确的行为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