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干部队伍的能力与作风建设持续深化,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倾向:有的能力提升停留在“纸上谈兵”,培训参加不少、证书拿了一摞,但遇到实际问题依然“束手无策”;有的作风改进满足于“门好进、脸好看”,但“事难办”的症结犹在,甚至演变为“微笑式不作为”。这种“虚功”多于“实绩”的现象,不仅耗费行政资源,更侵蚀群众信任,阻碍事业发展。提升能力、转变作风,必须坚决破除形式主义的“虚火”,在“实战”与“实效”上久久为功。
能力作风“虚化”的背后,往往是评价导向的偏差与实践检验的缺失。一是“能力指标化”误区。 将干部能力简单等同于学历、资格证书、培训学时,忽视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能力。一些干部成了“考试高手”“材料专家”,却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一线显得“水土不服”。二是“作风表象化”倾向。 过度关注服务态度、办公环境等表面文章,却未能触及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不敢担当等深层次作风顽疾。改进作风变成了“优化接待流程”而非“破解办事难题”。三是“培养脱节化”问题。 能力培训与岗位需求脱节,讲授的理论知识无法有效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实战本领;作风监督与具体业务分离,难以精准识别和纠正影响工作实效的作风问题。其结果,可能导致一些干部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善于包装个人能力、维护表面形象,却缺乏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的硬核实力与过硬作风。
破除能力作风建设中的“虚”症,关键在于树立“实践标准”和“效果导向”,推动能力与作风在干事创业的熔炉中淬炼、检验和提升。一要树立“赛场选马”的实绩导向。 能力高低,不看“说功”看“做功”。要推动干部到改革发展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去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评价干部能力,应主要看其解决了哪些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引进了哪些支撑发展的好项目,办成了哪些群众期盼的实在事,以实实在在的业绩作为衡量能力的“铁标准”。二要构建“一线淬炼”的培养模式。 打破“教室到教室”的封闭循环,把能力提升的课堂设在项目工地、田间地头、信访窗口。通过墩苗锻炼、岗位交流、参与重大专项等方式,让干部在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矛盾纠纷、服务市场主体中,真正提升应急处突、群众工作、狠抓落实的能力。作风养成也需在一线摸爬滚打中完成,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才能体味民生疾苦,涵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情怀。三要强化“闭环管理”的监督问效。 作风建设不能“雨过地皮湿”,必须形成“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效果评估—持续改进”的闭环。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用好“好差评”、营商环境评价等机制,将企业和群众的“吐槽点”作为作风改进的“发力点”。对能力不足、作风不实的干部,要敢于“回炉再造”,甚至“挪位下课”,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和强大震慑。
能力与作风,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决定了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能力过硬、作风扎实的“实干家”。唯有坚决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把能力建设扎根于实践沃土,让作风转变落脚于惠民利企,才能锻造出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骨干力量,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