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永远的“流言”
一代名媛陆小曼死的那天,上海的天空很晴朗,没有一丝儿云彩,只有从海上吹来的风透悉着偌大的城市,仿佛要吹散那些缠绕着她的众多流言。
陆小曼,名眉,别名小眉,原籍江苏武进,1903年农历9月19日生于上海市孔家弄,两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因与观音菩萨同一天生,又长得眉清目秀天生丽质,故家里人都戏称她为“小观音”。陆小曼的父亲陆定山曾任财政部司长和赋税司长,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陆小曼父母共生育了九个子女,除陆小曼之外全部夭亡。因此陆小曼自小就倍受父母宠爱,被视如掌上明珠。陆小曼受母亲的影响,从小喜欢艺术,精通诗词、绘画和音乐,擅长京剧和昆曲。就读北平圣心学堂时,已能熟练运用英、法两国文字和语言。17岁首次参加外经部接待工作,从此便开始了灯红酒绿的社交生活,并成为名噪一时的“绝代佳人”。
陆小曼19岁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西点军校时的同学王庚结为夫妻。王庚比陆小曼大七岁,曾与徐志摩同为北大教授,且关系密切。王庚在陆小曼父母的眼中,可谓是一个优秀的女婿,他不仅工作严谨,作风正派,而且十分看重礼仪和孝道。王庚曾对陆小曼说:“爱是要讲道德的,也是要对家庭负责任的。”。但天性浪漫的陆小曼却不这样认为,在她的心里,王庚只是个不懂得生活的工作狂。据陆小曼的堂侄女陆宗麟说,她的姑姑陆小曼和徐志摩的恋情,其实还是王庚促成的。那时王庚和徐志摩是好朋友,常常在忙得抽不出身的时候,请徐志摩代自己陪伴陆小曼,这样日子一长,陆徐两人就好在一块儿了。陆宗麟还说,陆小曼与王庚离婚时已经有了身孕,但为了徐志摩,还是坚持去医院堕了胎。这件事情对王庚的打击非常大,以至于影响到他后来没有再娶。
陆小曼1925年与王庚离婚,时年23岁,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名媛中的离婚第一人。陆小曼和徐志摩的恋情遭到了包括双方家庭在内的各方面强烈反对,一时间流言四起,大家纷纷指责陆徐两人不道德的行为。即使后来二人冲破阻力结合在一起,也没能得到更多的原谅。作为证婚人的梁启超在陆徐婚礼上是这样说的:“你们都是离过婚的人,总是要结婚的,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意志悔悟,祝你们是最后一次的结婚。”。有人说梁启超的话很有威慑力,所以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也不敢再结婚了。
陆小曼1926年和徐志摩结为夫妻,但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两人无论性格、志趣和爱好都无一相同。陆小曼继续过着纸醉金迷的交际花生活,而徐志摩则陷入了终日为赚钱疲于奔命的烦恼。查阅相关资料可以看到,那一时期的陆徐生活,除了吵闹和彼此伤害,几乎就没有别的了。1931年11月上旬,陆小曼因经济拮据,连续打电报催促徐志摩回沪。11月11日,徐志摩搭乘张学良的专机飞抵南京,于13日回到上海家中。两人刚见面就大吵一场,据郁达夫回忆,当时陆小曼不听徐志摩让其戒烟的劝阻,大发脾气,将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致使徐的金丝眼镜掉到地上,镜片被打碎,徐志摩一怒之下负气出走。11月18日,徐志摩到南京打算乘张学良的飞机回北京,因张的行程改期,徐志摩为赶上林徽因在北京协和小礼堂举办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讲座,匆忙间搭乘一架邮政机飞北京,因大雾影响,飞机于19日中午12时半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机上连徐志摩共三人无一生还,那年陆小曼29岁。
应该说,陆小曼是在徐志摩命丧黄泉后,才意识到两人间那份爱情之珍贵的。那时的陆小曼除了内疚,还有着万千的悔恨。“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这是1932年陆小曼送到海宁硖石召开的徐志摩追悼会上的一幅挽联(因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阻止,陆小曼没能到现场参加追悼会),从中可以看到她那颗破碎的心。而后来撰写的《哭摩》、《随着日子往前走》、《中秋夜感》等文章,则更是表达了她对徐志摩的深切怀念。郁达夫的妻子王映霞曾回忆说:“小曼是爱志摩的,始终爱志摩。他飞升以来,小曼素服终身,我从未见到她穿过一袭有红色的旗袍,而且闭门不出,谢绝一切比较阔气的宾客,也没有到舞厅去跳过一次舞……。在她的卧室里悬挂着徐志摩的大幅遗像,每隔几天,她总要买一束鲜花送给他。她对我说:‘艳美的鲜花是志摩的,他是永远不会凋谢的,所以我不让鲜花有枯萎的一天。’。她还在玻璃板下压了一张她用正楷写的白居易的诗:‘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尽管如此,来自各方的压力依然紧追着陆小曼。尤其是陆小曼因生活所迫,与翁瑞午同居后,使得过去的许多朋友都纷纷与她断绝了来往,就连胡适都忍不住对陆小曼说,只要她与翁瑞午断交,以后的一切全部由他负责。但陆小曼却没有答应,她坚持自己的事情由自己解决。其实,那时的陆小曼已患上了一种叫“跳病痒”的病,发病时心痛、昏迷、说臆语,并且还有严重的便秘,在翁瑞午地影响下,陆小曼开始吸食鸦片,经济状况越来越糟。在上海中国画院保存着的陆小曼《履历》上有这样一段话:“我29岁时志摩飞机遇害,我就一直生病。到1938年35岁时与翁瑞午同居。翁瑞午在1955年犯了错误,生严重的肺病,一直到现在还是要吐血,医药费是很高的,还多了一个小孩子的开支。我又时常多病,所以我们的经济一直困难。翁瑞午虽有女儿给他一点钱,也不是经常的。我在1956年之前一直没有出去做过事情,在家看书,也不出门,直到进了文史馆。”
昔日一掷千金的交际名媛,能够承受生活地磨砺,于流言缠绕下坚强地活着,无论如何是令人钦佩的。作家王安忆曾说:“流言就好像一种无声的电波,在城市的上空交叉穿行;它们还好像是无形的浮云,笼罩着城市,渐渐酿成一场是非的雨。”。陆小曼无疑是在这“是非的雨”中艰难度过的,就像她的好友王亦令为其撰写的挽联:“推心唯赤诚,人世常留遗惠在;出笔多高致,一生半累烟云中。”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虽然与丈夫合葬在一起的心愿因徐家人反对终未能实现,但陆小曼这个名字却与徐志摩永远地连在了一起,成为了现代中国文人最浪漫的一段传奇故事。
1988年,陆小曼的堂侄、堂侄女在苏州东山华侨公墓为其建造了纪念墓,墓碑上书“先姑母陆小曼纪念墓”,并嵌有一张陆小曼年轻时的照片。墓地四周青松环绕,这位在流言中走完一生的女人,至此总算有了一块可供安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