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黎松松
大学毕业以后,有段时间没有上班,一直在画画。并非没有学过绘画,但让我真正懂得绘画是怎么一回事的,还是毕业之后那段泡在画室的日子。那会儿,我没事就呆在画室,画静物,画石膏,画风景,也画真人。最开始我的观察无法脱离眼前实物的样子,看到苹果画苹果,看到陶罐画陶罐,石膏像也是,看到鼻子画鼻子,看到眼睛画眼睛,结果画出来的东西怎么看怎么别扭。
后来,画的时间长了,无论画什么,在我眼里都只是一块块的形状,我只管把这些形状搬到我的画面,其他的都不用去管。少了思考,少了对形体先入为主的观念,画起来更容易,画出来的画反而比过去更好了。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人是容易被经验左右的生物,但你的经验,恰恰限制了你的观察。不预设、不思考,反而能够细致入微地观察到事物的真相。
很多年过去,我早已不再画画,这个道理也早就忘到了一边。前段时间读亚比煞的随笔《密云晨光》,其中提到一本教人如何画画的书,书里有个实验再次验证了这个道理。实验是这样的:找一张人像素描照着临摹一遍,再把这幅素描倒过来放,然后再临摹一遍,结果是,那幅倒过来临摹的画要比原先的临摹要好看得多。为什么?
因为当你把人像素描倒过来的时候,你的经验就无法发挥作用了,如同我刚刚所说的,这时你看到的不再是人脸的样子,而是一块块形状,你不知道那些形状是什么。而在你不知道的时候,你的直觉就会发挥作用,你的感知力就会瞬间变得准确而清晰。
其实写作也是这样的,不要觉得大家熟知的小事没什么可写的,也别以为那些你习以为常的道理没什么可说的,放下你的理性和经验去观察它们,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村上春树说过,太聪明的人是写不了小说的,因为太聪明的人一眼就看到了结局,就没有想要书写的欲望了。
深以为然。不管是写小说还是画画,想要做好它,都需要一些“傻气”,一些好奇心,不可先入为主。即使是那些一眼就看穿的事情,那些理所当然的事情,也请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你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很喜欢T.S. 艾略特的一句诗:“你不知道的正是你唯一知道的。”
你不知道的时候,或者说,你以为你不知道的时候,恰恰是最好的时候。这时你的感知力最敏锐,直觉力最强。如果你知道了,就会被经验、理性、逻辑充斥,你的感知力就会渐渐失去作用。这时,你也就看不到真相了。你写出的东西便不再有新鲜感。
所以,现在的我喜欢用这样一句话开始我的写作:“其实我并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