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玮老师说:我觉得教育者的沟通方式或许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无方法,无期望;
第二种,无方法,有期望;
第三种,有方法,有期望;
第四种,有方法,无期望。
第一种方式“无方法,无期望”,是指放任型父母。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有可能发展得很好,也有可能发展得很糟。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大多数是这种类型的。
第二种方式“无方法,有期望”最不可取。当我们对孩子有期望,具体要求却缺乏方法时,冲突必然会产生。容易让孩子走极端、桀骜不驯。
能做到第三种“有方法,有期望”,无疑是当今教育的佼佼者,可以实现双赢。我们身边的典型比比皆是。附小今年教师子女18个参加高考,17个考上一本,11个600分以上,胡美燕儿子夏瑞骏成为高考状元。最让我们欣慰的是个个兴趣广泛,有特长,很阳光。
第四种“有方法,无期待”是最高境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杜威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成长,除此之外,不再有其他目的。能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跟孩子的沟通自然通畅有效。
人生有三把钥匙:自省、改变、放下。我认为第四种沟通方式的教育者都能拥有这些金钥匙。
万玮老师在《教师的五重境界》中引入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段子:
小学时放假,妈妈说:“小孩子自己出去危险,在家待着!”初中时放假,妈妈说:“还有那么多作业,玩儿什么玩儿?”高中时放假,妈妈说:“马上要高考了,你还敢出去玩儿!”终于,我们上了大学,妈妈说:“怎么不出去玩儿呢?”我说:“找谁玩儿呢......”
其实,我们错过的不是时间,是感觉.....
这段文字有趣地诠释了一幅漫画:父母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却问他们为什么不会飞。
当我们不停地抱怨孩子不可理喻、无法沟通的时候,问题也许恰恰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插一个题外话。
今天,一位教育同行网上跟我交流,说:“昨晚读一篇文章,他说同样一种教育方法,可以培养一个天才,也可能培养出一个笨蛋。作者本意是说人的天赋秉性在人的成长历程的重要性。我则从另一个角度想,教育究竟有没有规律?今天读李劼的《木心论》,他说木心在讲到《易经》时,说易经的症结所在:寻找命运的规律。因为事实上,命运是没有规律的。寻找本身,就是迷失。”
其实,我是行为主义坚定者,深度认可方法论。我这样回复:教育有没有规律,这是大家一直深度探讨的话题,各执一词。但我坚信,它一定有大道。那就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赏识,期望找到真理,希望获得成长。
这是不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和基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