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姐是我在这个平台见过的最努力的人。那一日我刚到这个平台不久,一切还在摸索之中,大姐发来信件,一声“老师”把我惶恐得脸上冒汗,双眼放光。
当时我同学跟我说,这个平台不错,写日记似的,又不催更文,写文的编辑器自动保存,页面寡淡清新,挺适合我这种懒忙人的,所以就冒冒失失地发了几篇以前的文章上来骗小心心。新人小白没人理会是正常的,却意外收到了不少人的亲切关怀与尊敬。第一个就是张大姐,第二个则是老大哥。
我认真地拟好回信:“彼此都是文友,不要老师相称,小的才疏学浅,只有脸皮较厚,却也当不起这个称呼。”斟酌再三,觉得又谦虚,又客气,又不否认自己,又自打脸皮,抖抖索索地发了回去。却立马被张大姐邀请入了她的文学互评群,请做报告。天可怜见,我一刚到小白,什么时候见过这样的阵仗,顿时欢天喜地,以为沧海茫茫,终见尘封之玉,沙场莽莽,到底出鞘锋芒!到了互评时间,便精心选了篇自己无比满意的散文丢了出去,瞬间好评如潮,佩服如雨般在群里暴落,让我终于知道自己的水平如此高超,再被人叫“老师”倒是有些心安理得起来,便顺手点开另外发出来评论,或者说被平台首页采纳,发出来炫耀(私以为)的链接文章,认真看了起来。
这一看下去,真的是惊天地,泣鬼神。基本上没有看得上的文章,不是语病百出,结构混乱,就是满屏粗体,错字连篇。看得我是心神俱碎。奈何收了人家高帽子在先,只好强睁泪眼,把错处一张张截图,标记出来再发到群里,好心一一指出,不在乎有人感恩,只求赶快完成任务脱身。谁知道发了之后,作者反响极差,客气的来了句“谢谢老师”便消失不见,不客气地就来句“我这里故意这么写的,这样更好表达我的艺术性,我当时在忙,几个错字不正常吗?”一个个不以为然的白眼满群翻飞,全然没了开始欢迎的热情。
“老师,有什么问题私聊指出,大家群里混,留些面子。”老大哥私聊过来,我恍然大悟。原来互评只听好话的啊。好个掩耳盗铃!写文不听批评,哪里会有进步?这个私信当真是醍醐灌顶,一下子把我惊醒过来。退群,删号,我与张大姐,老大哥断绝关系,另谋出路。
所幸后来遇到一群耿直的人。丢出去的文章瞬间被捅得体无完肤,虽然也是脸红心跳满头大汗,不过却淋漓酣畅。我学会了发文章之前看上九到十遍,认真挑错别字,认真找表达不明确的地方修改,脸皮也越来越厚,倒是文章的低级毛病也慢慢变少了。不过自己却越来越不想写东西了,因为见了太多的高手,加上自己的年龄增长,原来生活中动不动就被感动的小事情,小情节现在看起来确实一文不值,也就没有写下来的冲动。在做了编辑之后,更是如此。看的好文章太多,觉得自己怎么也赶不上,看的坏文章太多,觉得自己一不小心就会写成那样。便把胡乱写文的心搁下了,只是因为一些承诺,还在时不时更新自己的长篇。
张大姐,老大哥一如既往的努力。张大姐每天几千字的更文,不断发展自己的群友,终于有了几百个群,上万的群友,隐隐约约成了本平台第一帮派。可是文字依然稀松如流水账,没有进步。老大哥另成一路,更新犹如吃饭,满腔的热情从整片整片的加黑字体和惊叹号里面往外喷发,只是依旧错别字到处躲藏,语病多如秋天的落叶,一踩就是一脚,却从来不去打扫。当然两人还是不同,张大姐开始走人脉路线,开辟群收费,要靠吹捧式互评把成千上万的文友人脉转化为现金资源,也得到了平台官方的一点点重视。而老大哥还是一腔热情在文学路上不断前冲,可看着他的文章,实在是像极了宠物风火轮中的小白鼠,不断地奔跑,却没有前进一步。
有次和朋友聊到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朋友说你不看他不就结了么?你淡吃萝卜操的什么闲心。我说这两个人是我来这个平台后最早叫我“老师”的人,虽然后来听得多了,已经麻木了,可人都有点初恋情结是不?我虽然无力改变他们,可我还是想提醒他们:
你们如此热情,如此努力,可你们的文字,却一直困在原地,从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