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群人,是中国网络用语的孕床、扩散者及维护者,是娱乐经济和潮流文化主攻人群,占网络阅读平台68%的年龄比例,他们是一切新鲜事物的体验官,是所有陈旧东西的主动遗忽视者,他们朝气蓬勃又极度脆弱。他们是一群特殊的成人,是一群普通的孩子。
青少年指满14岁不满18岁年龄段期间的人,他们绝大多数是学生,正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
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全国在校初中人数4763.1万人,在校高中人数2373.4万,因此可知,全国青少年人数大于7136.5万人。
相关机构对某市五所中学,“什么时候开始谈恋爱”话题调查得出:13%的学生从初一开始谈恋爱,62%的学生初二开始谈恋爱,21%的学生从初三开始,还有4%的学生小学就谈过恋爱了。
在“交过几个男/女朋友”问题中,37%的学生有一个,41%的学生有两个,22%的学生有两个以上。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感情和性问题承受着双重压力。
一方面压力来自于传统文化,认为性是罪恶的东西,不能拿来昭示于人,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由此造成的社会风气对此闭口不谈。这反而更加加剧了青少年对了解性和感情的渴望。
另一方面是学习的压力。考试和成绩被社会和家长描绘成了吃人的巨兽,好像不能满足成绩的要求,这只巨兽就会连人带皮将学生以及全家都吞噬了。
这样的压力让学生为了考试成绩心身疲惫,而这样的教育要求下,一些少数人成为了厉害的榜样,并被权威宣传膜拜,而那些屡战屡败的青少年则得不到谅解,无处倾诉,长此以往,心里压抑,更加渴望异性的温柔来排解内心的苦闷。
而恰好,一个苦闷者所钟意的异性,同样也在等待。
当青少年终于找到人生中最安静的港湾时,终于可以抛开所有身份,小心打开心扉时,家长,老师,学校一大群枷锁当头打压,硬性绞杀,青少年冲动之下势必会做出让大家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所以,青少年的爱情是人为而起,而最主要的罪魁祸首不是青少年自己。
谁该负有责任?
社会负有责任
高科技互联网的发达让校园再也不是象牙塔,地球浓缩成了指尖的接触,喧嚣的社会,浮躁的风气,都影响着心智不坚的青少年。他们会只从模仿社会风气带来的快感和满足自我英雄感上收获肯定,进而任性做事,不会也没有能力去考虑到事情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所发起的言行和潮流都是为了自己谋取利益,比如洋节一年比一年火,卖圣诞节套装的人,从来只会宣传过洋节多么洋气有身份,有情调,并不会批判洋节。经纪公司推送旗下演员,发起炒作话题,都是同类。
无数的诱惑让缺乏判断的青少年眼花缭乱,而这些诱惑的背后都是缺乏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操作运营。
家庭父母负有主要责任
父母作为青少年最重要的老师,青少年的三观,心性全都来自于父母的潜移默化。霸道的父母养育出霸道的孩子,善良的孩子父母都是诚实本分的人。
而绝大多数父母在处理孩子的教育上,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都不遗余力地起着反作用。
对内,父母教育孩子时,不断地诉苦,说自己多么辛苦就是为了挣钱让孩子过上好生活,甚至打骂孩子。有些父母品行恶劣,还当着孩子的面口出秽言或是吵架哭闹。
对外,孩子在外受了欺负,就带着孩子去对方家里撒泼。带着孩子参加宴席,告诉孩子要挑好吃的吃,尽量多吃,不然吃亏。孩子喜欢公园花朵,父母就公然践踏草坪毁坏花朵等等。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而父母永远认识不到这一点。
学校负有责任
只想着抓教学质量,对青少年恋爱进行恶性惩罚,硬性消除青春期的心理萌动。青少年会不自觉地被迫反击,故意去做一些出格的事,以达到抗议的目的。
有些学校为了教学质量,和学生达成默契,不管其他,只要考试成绩好,你就有资格迟到早退谈恋爱,这种VIP式的管理,更加助长了小众群体的得意忘形,这些学生会觉得自己有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满足学校和老师的期望,就可以换来权利,为所欲为。这为这些当下学习成绩好的尖子生埋下了人生失败的隐患。
学校僵硬的校训校规萌生了青少年之间可怜的爱情之火,而又以强大的权利将其绞杀。他们忘了,感情问题只有疏导才能解决。
青少年自身责任
他们没有看到生命的漫长,其实一生很短,尤其是人生前20年只在学校度过,立刻又被扔进社会的青少年。他们没有看到人生重点阶段的划分,不知道长远规划,学习阶段最重要的是掌握真正的思维方式,建立正确的三观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能自我修补。成绩只是考试的验证结果。
他们所谓的爱情也只是压力下催生的渴望。学习上比不过别人的,可以从其他方面比别人强。
自我松懈的悲剧导致人小鬼大,青少年开始向成人般生活,恋爱也成了一项“政治”任务,有班花校花做女友可以凸显自身实力,人无我有可以被人羡慕,等等虚荣心泛滥之下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就是一种虚荣。
不得不悲哀地说,青少年们的爱情并不是爱情。
青少年们因为压力得不到宣泄,动物本能让他们心理上会觉得异性是温柔,善良,会静听自己倾诉的对象,从而对异性产生渴望。
而青少年时期身心的成长发育,正迎合了这一点。于是,爱情诞生了。
因为年龄和身份的局限性,青少年们的恋爱生活也就是看电影,腻歪一起上下课,周末一起玩,或者夜店泡吧,酒店开房。
仔细分析,恋爱中的青少年,怕失去的永远不是对方那个人,而是那种感觉,有人陪伴,有人倾听内心,不像学校那么冷冰冰,不像父母那样教条的异性。
怕失去,所以就会用行动去强化这层关系。
而他们彼此双方又错把这种用来强化关系的行为当成了爱情。你为我下雨打伞,我亲吻你的额头,只是青春期荷尔蒙冲动下的强化行为,爱其实是变成习惯的感情依赖。
好好想想吧,他们哪里有爱情,何谈早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