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排辈,恐怕在中国体制内算不得新闻,因为这种现象大家早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已经习惯这种游离于制度规定之外的人才晋升模式。相反,如果谁打破论资排辈规则,倒有可能成为报刊杂志的头条新闻。
前几年,有一封辞职信爆红网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声心底的呐喊,道出了多少职场人的心声。这一揭竿,赢得网友一片点赞之声,网络舆论首次出奇一致地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实属罕见。
简短10个字,引起网络如此惊涛骇浪,是需要极大勇气与底蕴的。勇气自不必细说,底蕴恐怕是最重要的,其中隐含的真相,也许才是当事人勇气信心的根源:
1、当事人应当拥有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只有对现状极度不满意,才有打破壁垒、冲出囚笼的勇气。
2、当事人必有过人之处,否则10字辞职信就是自毁前程,因为他不拥有闯荡世界的能力本钱,必是自取灭亡。
3、当事人一定极其自强自信,因为只有对前程有绝对把握,才敢于做出如此决断的选择。
4、当事人应该拥有强有力的家庭后盾,否则个人的行动必将屈服于家庭的力量。
刚好,我们单位就有一位具备以上四个条件的能人。
2007年,马博士在国内某名校获得博士学位后,被安排到修理所工作。马博士是修理所第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工程师,不仅受到上级高度重视,也受到同事们的热烈欢迎与祝福。
马博士同样对自己前程充满激情与自信。因为与单位同事相比,自己年纪最小,学历最高,发表论文最多,在这个拼年龄、拼学历、拼论文的体制系统内,马博士应当是优势占尽。
虽然,修理所业务广、编制多,但老同事也多,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受单位编制限制,总工、高工位置从来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按“规矩”都是退体一人,补进一人,几十年来无一例外。
按照这个规则排序,马博士可能临近退休,才有可能排上总工的位置。这一活生生的现实,实实在在给了马博士当头一棒,让他热血沸腾的青春,顿时被冷水泼得哇凉哇凉的。
我们都知道,能九死一生成为博士的人,无论心智、智力、品质必有过人之处,至少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马博士面对残酷现实,并没有一蹶不振,也没有悲观失望,只是一时的黯然神伤,便很快鼓起斗志,再次向自己目标奋进。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句话不是对马博士开玩笑,并不是所有事情,通过勤奋努力,就可以实现或超越。比如,修理所人才晋升规则,就不是马博士凭个人努力能够打破的。
也许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那是马博士运气背,没有遇上好领导,或者没有赶上好时机。事实真不是这样!!
10年过去了,马博士还在原地踏步,所长多次找到他,彻夜长谈交心,表达自己的无奈,希望马博士能够理解。说实话,马博士真能理解所长的难处。所里每次调整晋升,看似都是所里研究决定的,领导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任用。其实,问题表象在领导,而根子却在制度上。所长只是棋子,棋盘并不是一个单位的所长能够左右的。
马博士洞悉一切规则后,内心愤懑难平,于是写下“去他的论资排辈,老子不干了”的辞职信,转身下海去广州,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了。
体制内与马博士类似遭遇的人不在少数,但绝大多数的都缺乏他的这种勇气与洒脱,因为我们没有马博士能量满血的实力,也不具备文首辞职信中当事人的素质条件。
我们明知这样的环境已代表人生进入“死胡同”,可就是缺乏摆脱水草束缚浮上水面的能力。既然我们无法摆脱,那么就主动学会适应与承受。前程暗淡迷茫如斯,我们究竟应当如何把握人生,抓住那些转瞬即逝的机遇,利用自身有限资源去寻找迷茫的人生出路呢?
一、培养业务范围以外的能力。体制内除去业务工作以外,还有哪些容易“出彩”、便于晋升的途径呢?只要你有心,就一定会发现,其实领导的秘书,单位“笔杆子”,宣传专员,领导身边的机关干部......等等,他们与你同期同年,不知不觉已经跑在了你的前面,其实,这些途径就是易“出彩”、易晋升的热门岗位。奇怪的是,这些岗位均是大学未开设的课程,属于业务范畴之外的额外能力。因此,如果职场的你在业务方面难以出名挂号,不妨向这些方面拓展,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培养业务范围以外的这些能力。
虽然体制内限制很多,我们还是应当相信“机会始终青睐有准备之人”这一定律。只要职场人注重学习提高,能力素质过硬,相信迈向成功的机率,肯定比“守株待兔”的同事要高出很多。
业务以外建议培养以下几种能力:1、写作能力,成为单位“笔杆子”;2、交际能力,培养极高情商;3、宣传能力,注重媒体宣传;4、创新能力,当好领导“智囊团”;5、协调能力,解决难办、不能办事项。
二、坚持思维与眼界“走出去”。记得上大学时的教授们眼界就比较开阔,往往都不太局限于教学业务。很多教授学术能力很强,有些教授科研资源丰富,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坚持思维与眼界向校园外拓展,与地方一些有需求的单位或企业进行合作,教授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企业给教授相应回报,相互互惠互利很是和谐。
某研究所高工,从事某型设备研究20余年,已是体制内某行业的公认“大拿”翘楚。可是由于身处体制内,行事多有不便,生活一度窘迫,受到同学、友人、家庭戏谑和责备。后来及时转换思维,把眼光放得更远更长,不愿再做埋头苦干的研究员,常常走出去与他人合作,为需要技术支持企业提供技术力量,每年隐性收入近千万元,生活立马富足起来,家庭也更加温馨和谐。
体制内的职场人,如果我们富足的能力和资源,也应解放思维定势,把眼光放出去,及时将知识和资源变现,坚持合理化“使用”,在更宽广的天空实现自身价值。
三、时刻做好准备离开的准备。马博士敢于递交一份挑战体制、令领导尴尬的辞呈,那是因为他早就做好准备离开的准备。当马博士看清晋升弊端后,依然坦然自若正常工作,可私下却积极筹划,准备随时转身,不仅自费参加学术论坛,结交领域专家学者,而且多次跑往北京某企业,商谈合作事项。现在马博士已是该企业核心研发团队的总工,年薪500万以上。
职场不如意,人人有之。有人面对不如意,选择忍辱负重;有人面对职场挫折,选择怨天尤人,有人面对人生困局,选择自我麻醉,可这些都是“无用功”,也是无能无奈的表现,并不能改变我们生活、人生与现状的点滴。
工作就像奴役,要么反抗,要么适应。职场人要始终搞清楚一个核心,工作是为自己、为家庭创造价值,谋来回报,不是为单位、为领导而进行公益活动。如果找一大堆理由安抚麻痹自己,那么就是从根本上对自己人生、对自己家庭的不负责。
因此,与其如此浑浑噩噩,还不如理顺人生需求,重新审视方向,坚持一边提升能力,一边谋好退路,随时做好与领导摊牌的准备,去看看属于自己的更大的蔚蓝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