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不错的片子,最近看过的电影中最精彩之一。不想做剧透,所以这里就不说结局是什么啦。这片子精彩就精彩在我偷猜了结局、偷看了一点结局之后、居然还几乎没猜对。
以我喜欢的数学和哲学为主线的很奇特的悬疑片;长着纯净的蓝眼睛的伊利亚·伍德和老戏骨约翰·赫特主演。就这两点已经非常吸引我了。
电影影头切换得非常漂亮,干净利索,哲学-数学-音乐-剧情,水乳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片混沌。而在这一片混沌中,就开始了这个悬疑片。
而最妙的就妙在、从小看过无数侦探小说和电影的我、虽然在前面大体猜了一下凶手、并且偷看了一点无字幕版结局、而自以为看到的结局跟自己想的也差不离时,却在看完全片、知道在最后伊利亚·伍德饰演的大学生和约翰·赫特饰演的教授之间究竟说的是些什么话之后,发现一切都跟前面我想像的几乎完全不同。
一片好的悬疑片会给人一个完全意想不到、认真思来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告诉我们这一切究意是从何处开始的。这就是这样一部好片。
看来,与我同样想法的人很多,看看以下这段评论。
至此,Guillermo Martinez用西班牙文写的这本《The Oxford Murders》已经到了第24章。我有点怀疑,这样一本小说,虽然不算坏,但也不至于获得《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媒体的高度评价。还剩下两章没有读,坦率地说,我有点失望,把整个周末花在这样一本小说是否值得。
又拿起书,接着读第25章和尾声。Dramatic! 在第25章,我才发现这个案子真正的凶手是谁;在尾声,知道了杀手的动机。我相信,《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那些书评作者在读到第24章的时候,一定也和我有同样的看法;直到最后的峰回路转,才使他们毫不犹豫地给出了拇指向上的评价。
“You never know how far a father will go for his child!”记住这句话!看完这本书,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而最让人吃惊的是简单的事情有时候看起来这么复杂、复杂的事情其实又如此简单。是我们把事情想复杂了吗?所以一切简单的事情也变得如此复杂了?我用最简单的猜测侦探小说结局的方式想出来的结局却并不是真正的结局,在这一个以智慧著称的牛津学院里、被一群高智商疯子包围、环绕四周的还有老房子、老乐团、戏剧和一堆哲学数学理论,如此复杂的环境的真正故事却来自于人最基本的欲望。
一部好电影会把一个观点从头贯穿至尾。在这里的根本观点、让人吃惊之处、并不是数学理论,也不是哲学,而是 “蝴蝶理论”。以前的一部<蝴蝶效应>曾以魔幻的手法证明这一理论的正确,而本片看似好像是在数学的魅力、或者是证明本片内部的哲学观--万物之间都有数学可以解释的规律,然后最后却发现。。。。。。数字也会撒谎,虽然教授也曾经因其仅仅是美丽和无人证实而全盘否认了“蝴蝶理论”,却随着剧情的推进,连他本人也成了证明这一理论的关键之一。这一切联系,是否也确实可以认为,万物之间确实是有联系的,而这些联系,是否与数字有着哲学的关系呢?
“连环杀人案”居然仅仅是开始于影片最初大学生说过的一句非常平凡普通的仅仅是表达人生观和鼓励的话语,这句话就好像蝴蝶小小的翅膀轻轻扇动了一连串案件。我们怎会在影片伊始注意到这一句呢?我们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那一阵串数学暗号、与剧情暗中相连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了。
精彩就在这里,教授的那一句点破、跟大学生把教授的秘密一语点破还完全不同。大学生只是在点破一连串案件的“事实”,教授却在点破这些案件的本源“真相”。而在影片最后,当大学生了解到这一真相后,却发现原以为把对方从罪案中抽丝出来、而对方手上那根丝又把自己置身于不可知的罪恶之中,或者说是大学生自己说过的一句表达关切的话就像蝴蝶翅膀把他和周围所有人刮入了一场飓风之中,而他自己却像台风眼一样完全不自知,兀自喜悦着恋爱和能够与教授如此靠近的探查着连环案件。
悲剧就在这里。
换到任何人身上,谁又能完全幸免呢?仅仅因为一句最普通的话。
明天打算去首图借书来看,拜这部电影所赐,我重新燃起了对侦探小说和书评的强烈兴趣。
“You never know how far a father will go for his child!”
这句话好像暗含着什么意思,总觉得原著中应该还有更多影片改编或没有时间展露出的情节。如果真得像我猜测的一样,这句话也是蝴蝶效应的一部分。
(201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