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他有一个女儿。由于我们俩的孩子一般大,小时候他们俩便常在一起玩。那时候,朋友的女儿爱哭闹,爱耍小性子。稍有不如意,就大哭不止,每当此时朋友总是温情地接纳她,安慰她。
朋友的好性子,让我对他佩服不已,同时,对他这种温情接纳的养育方式赞叹不已。两家关系比较亲密,所以两个孩子在一起的次数相对比较多。小女孩爱哭闹,使性子的次数在增多,朋友也不发脾气,总是这样温情地接纳。
我在赞叹朋友的好脾气的同时,又隐隐地感到哪里有些不对劲。究竟是哪里不对劲呢?当时我也没有细想。
生活总是琐碎与一地鸡毛,随着两个孩子年级的升高,学习任务的加重,以及我们自身为了应付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两个孩子及家庭相聚在一起的时间在慢慢减少。
有一天,我的妻子告诉我:朋友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敏感、难以与同学、老师友好相处,有抑郁的倾向……当我听闻朋友孩子这种状况的一瞬间,我的脑海里立刻鲜活地蹦出了朋友当时对待孩子哭闹温情接纳的画面……
我想,问题的根源正在于此。所有的教育专家都说:要温情地接纳孩子,接纳他的好,也接纳他的"坏",这本身没有错。不仅孩子表现好的一面我们要接纳他,他表现不好的一面我们也要无条件地接纳。
接纳是一个方面,问题是接纳以后,我们还应该做对点什么。当孩子表现好时,我们是否该给他言语的鼓励、一个拥抱,甚至一些积极的肯定与期许?
当孩子表现不好时,我们在无条件的接纳他后,待他情绪平复后,我们是否应该告诉他:这个世界,个人的情绪固然重要,但我们还应该不让自己的不良情情绪影响到别人,给别人带来困扰和一些消极的影响。
同时,成人应该告诉儿童:我们可以怎样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给孩子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对他抱以期许,且对他的积极改变进行适当的奖励。我想,这才是对一个孩子无条件接纳的应有之义。
如果我的朋友当时在温情接纳孩子的同时,再多做一步,多做一点,他的孩子一定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温情地接纳,不仅是理智地接纳,而且接纳后还要让孩子有所成长。否则,无条件地接纳就滑向了宠溺。
大量教育实践表现:受到宠溺的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更大。
无独有偶,我的另一个朋友是高知家庭,他信奉与孩子做朋友,一切皆以民主、平等为考量。孩子生气时可以对他直呼其名;孩子生气时不大问是非,皆以照顾情绪,"讨好"他为主;孩子意志薄弱,遇到困难也不肯稍为"逼"他一把……
在小学阶段,孩子倒没表现出多大的问题,只是在处理一些问题上死板,不够灵活。可是,上了初中后,虽然成绩不错,但因为孩子敏感、与同学相处不够和谐,不能承受初中作业多,学习压力大的重负,开始时只是请假几天,后来慢慢发展成为休学,转学,孩子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我们的教育实践一再表明:那些小学阶段的受到宠溺的儿童,常常在青少年时大概率会出现心理问题。
家长与儿童、孩子不能作朋友,不能给予他们民主吗?当然不是!与孩子可以作朋友,但是不要忘记你是家长,你还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对孩子要民主,但是也不要忘记儿童的稚嫩,他需要一些的规则的约束以及价值观的引导,他需要家长的权威。
大量的教育及心理学实践数据表明:孩子3岁右右及以前需要一个宽容、放任型的家长;在13岁以前需要一个爱与控制、规则引导得很好的一个权威型家长;在13岁左右及以后,需要一个民主型家长。如果这个顺序颠倒或者混乱了,不仅孩子的学业发展存在困难,而且极易出现心理问题。20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