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图是从我的朋友圈截图而来,看到这则消息之后心瞬间为之一颤,一会又归于平静。因为这一切都是合情合理,意料之中的发生的事情,所以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近年来,“情怀”在教育公司这里彻底泛滥成灾,被植入了浓浓的商业气息。不提一下情怀,都不好意思说是做教育的。
一个“伪情怀”时代,一个利用“情怀”谋取利益的时代,一个自认聪明的人群看不起"情怀"的时代。在一个“教育”和“情怀”都成为商业标签的时代,内心如何将二者适当平衡。曾经现场听朴新教育创始人沙云龙演讲,他说我们是做“培训”的,不是做“教育”的,这一句话彻底点醒了我。沙云龙做这场演讲的时候朴新教育还没有上市,从他的整场演讲里感受最深的是他的思维和讲话的格局,朴新教育今天能够美股上市与沙云龙的格局和思维有很大关系,今天我们不能说人家没有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常理,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谈情怀,你就是教育界的孔乙己。我见过一些讲情怀的老师做了教育培训机构,经营五六年的校区一如当初,自己充当教书匠维持着生计,没有赚到第一桶金,没法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2
第一桶金是人生最难得的原始财富积累,甚至很多人的第一桶金是带有“原罪”的。
父母就是你人生的起点,原生家庭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巴菲特称之为“卵巢红利”,对于我们出身一般的普通人,像我这种农二代,想突破这一阶级,跃迁到更高的阶级,有时候我颇感迷茫。
秦始皇统一六国 都是 “奋六世之余烈”最后才能“振长策而御宇内”,汉武大帝登基得感谢其母亲王娡精于宫斗使汉景帝废太子另立非嫡非长的他。这些历史现象不得不让人反思。
我们没有家庭背景的很多人自己需要不断的进步,从人脉资源、社会圈子、自我价值各方面去下功夫,一个人的路方才可能会越走越宽。
毕业刚刚走上社会的时候觉得只要努力工作,在公司成为中高层领导,积极攒钱,省吃俭用就能赚到第一桶金。那些年在市场上如狼似虎,吃馒头就咸菜,带着团队拜访客户战斗凌晨1点。团队之间互相对赌,业绩PK,为了完成业绩我可以一个月工作30天,平均每天15个小时以上。这样的经历说出来很多人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随着阅历增加,今天想来那些经历觉得的有点波澜壮阔,也有点愣头青。在二三线城市努力工作了3年不如来北京工作1年。
在一个行业酒会上接触过曾经把教育公司做到美股上市的一位创始人,沟通不到1分钟让我想明白了很多事情。原来现在社会上大部分写的成功书籍,一些所谓成功人士搞演讲都是在割比他认知低的人 韭菜。很多江湖派商学院把成功那1%的因素扩大到100%在大肆宣扬,总有一些人去相信,最后被人利用。这就是你在文首看到我发的朋友圈截图中所言,说这公司洗脑式团队管理,口口声声充满正能量却用很多手段对待员工,当面一套 背后一套,其实咱们教育行业曾经也有这样的公司—— 阶梯英语,以及阶梯英语体系派生出来的公司。他们这种公司都是 —— 伪情怀 假教育。
为什么这种公司特别喜欢招聘刚刚毕业求职的大学生?
为什么这种公司要管住?为什么要让员工群居生活?
为什么一天早晚特别喜欢给员工开会?
为什么总是把员工的神经线崩的紧紧?避免让你有个人生活。
为什么不给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还天天讲成功学,讲教育情怀?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
《这种丑陋的企业文化下,到底包藏怎样一颗祸心?》对这种现象有详尽的描述。
3
亚圣孟子提到君子有三种快乐:
一、父母俱在,兄弟无故
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可以享受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做教育不是造福就是在造孽。
教育“情怀"这东西就像内裤一样,做教育的人一定要有,但不能逢人就讲你有。“守正出奇,惠人达己” 这是我的座右铭,我觉得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决不能损人利己,“守正”是第一原则,是底线。
如果百年之后我们可以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呢?你肯定不希望自己像秦桧一样
,不枉人世走一遭,名垂汗青的人凤毛麟角。
总得来说生活体验让人不白活,做事问心无愧,揣着情怀一路前行,度度生活中的有缘人!
最后我想对文首朋友圈截图中描述的那种教育公司说:
请别在"伪情怀"中自我高潮了,
“教育”这二个字让你糟蹋玷污了!
希望不要留下什么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