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在我们中国人的认知里是最牛逼的一所国际大学,家中若有一子能考上哈佛,那真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了。
哈佛大学是美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在文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之一。
哈佛到底有多厉害:在美国有这样一句话:先有哈佛,再有美国。
广为人知的一点,哈佛拥有很多享誉世界的毕业生和校友,其中包括美国正副总统,像我们比较熟悉的罗斯福、奥巴马等;更多的国外总统与国王,七十多位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十几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众多国会议员,世界500强里成百上千名高管,都出自哈佛园……
我们中国近现代史上,留学哈佛的也有不少,像赵元任、林语堂、杨杏佛、竺可桢、梁实秋。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如此迷恋哈佛大学,实至名归啊。
近日读《哈佛家书:一位中国父亲写给哈佛女孩的教子课》,作者建国在书中以书信的格式畅谈与女儿之间在美国多年的经历、见闻、所感、所想,读来让人心生向往,豁然开朗,深觉自己眼界太低,格局太小。
无处不在的竞争
不一定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念哈佛,比读哈佛更重要的是拥有改变自身命运的哈佛精神。
中国古语:海纳百川,虚怀若谷。哈佛精神与中国儒学都强调思考、原则、义务。它兼收并蓄,注重创造的力,力图与真理为友。
在哈佛的每一位学子可以说都是未来的盖茨,罗斯福。
哈佛注重学生的分数,更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哈佛的学生未出社会,已然身处社会,妥妥的“社会老油条”。
书中谈到,清华园里的学子将来可以搞政治,哈佛园里不少学子却已经是政客。
与中国学生对比,毕业后的中国学生就像蹒跚学步的孩童,而毕业后的哈佛学生直接就是社会精英了。这差距可想而知。
在哈佛,无处不在的竞争已然融入生活,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竞争,一种向上的心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源动力。
竞争即生活,生活即竞争。
“美国校园最好的、也是我们最应该学的地方,是开放的竞争环境。学校之间、专业之间、教授之间、学生之间甚至宿舍之间,都弥漫着竞争的硝烟。”
守住规矩成方圆,在中国文化中由来已久,我们的大学多是求稳不求新,拒绝竞争,害怕变革 。我们不仅要学习哈佛开放的竞争态度,也应该创建开放的竞争环境。
创造力,未来的路
美国名校,普遍注意传统的传承,也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从哈佛新生的orientation中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哈佛对自身历史与传统的重视;而对竞争环境的营造,更是让人深深体会到竞争与创造力的重要地位。
中国基础教育的扎实名列世界前茅,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之一。 我们在保持已有优势的前提下,应该吸收学习借鉴国外好的教育理念与机制,取其精华,改革我国现有教育体制,培养国际型人才,注重实践,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
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个不容忽视。中国的学生大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在美国大学里几乎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学习与生活靠自己打工来支撑,而在中国的大学里打工的学生仅占少数,甚至不少特困生都不打工,只会把手伸向父母和国家。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我们的老师、家长眼里心里,读书才是最重要的事,其他事都是不务正业。为了读书,一切事都可以向后排,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社会现在有那么多巨婴。
在我们的社会认知里,学历高于一切,跨不过这个门槛,什么创造力都是虚空。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的创造力,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路。
我们该反思什么样的教育对我们的孩子,对国家的未来才是最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