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为 1800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5 分钟
本文较长,里面有一些逻辑关系请仔细阅读
苗圃的管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具有理论体系支撑的方案,今天在这跟大家分享一种很有可能的苗圃未来管理方案,仅供参考。
作者认为,苗圃管理的核心议题是人才的持续稳定。稳定即流动少。这和很多管理理论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很多理论认为只有保持一定的淘汰率才能保持企业的活性。后面作者会跟大家分享除了淘汰以外怎么来保持苗圃企业的活力。先说说为什么要保持稳定:苗圃企业的产品周期很长,很多产品要十年八年才能出售,人员流动越少,产品的培养连续性越好。
01组织结构和晋升机制
从BAT管理看管理线和技术线、产品运营线、后勤支持线的组织架构。苗圃属于较为传统的行业,管理线和技术线是最为重要的,不排除以后大型苗圃会出现四线并行管理的可能。因此,我们以最为基础的两条线来定位一个员工,管理线对应的是职位高低,而技术线对应的是技术高低。每一个级别都有相应的薪酬设定和晋升机制。管理线要求是比较高的,比如技术线达到一定级别才可能同时有管理线在同一个员工身上。
这里我们以阿里为例来说明:
阿里的职称是这么评价的,大部分都归纳在P序列 ,你的title+工种。比如P7产品经理=产品专家
一般到P3为助理;P4=专员;P5=资深专员;P6=高级专员(也可能是高级资深);P7=专家;P8=资深专家(架构师);P9=高级专家(资深架构师);P10=研究员;P11=高级研究员;P12=科学家;P13=首席科学家;P14=马云。
同时对应P级还有一套管理层的机制在:
M1=P6 主管;M2=P7 经理;M3=P8 资深经理;M4 =P9 总监;M5= P10 资深总监;M6 =P11 副总裁;M7=P12 资深副总裁;M8=P13 子公司CEO 或集团其他O;M9=P14 陆兆禧(前马云)。
在阿里早些时候P级普遍偏低,专员可能是P2这样,后来有了一次P级通货膨胀,出现了更多的P级。
在阿里只有P6(M1)后才算是公司的中层。不同的子公司给出P级的标准不一样。比如:B2B的普遍P级较高,但是薪资水平低于天猫子公司的同级人员。同时到达该P级员工才有享受公司RSU的机会。(低于P6的除非项目出色有RSU奖励,否则1股都拿不到)
晋升体系:
晋升很简单:1. 晋升资格:上年度KPI达3.75;2. 主管提名,一般你要是KPI不达3.75主管也不会提名你;3. 晋升委员会面试【晋升委员会组成一般是合作方业务部门大佬、HRG、该业务线大佬等】;4. 晋升委员会投票。
P5升P6相对容易,再往上会越来越难,一般到P7都是团队技术leader了,P6到P7我感觉非常难,从员工到管理的那一步跨出去不容易,当然有同学说P一般都是专家,M才是管理,actually,专家线/管理线有时并不是分的那么清楚的。
薪水:• 阿里薪资结构:一般是12+1+3=16薪;• 年底的奖金为0-6个月薪资,90%人可拿到3个月;• 股票是工作满2年才能拿,第一次拿50%,4年能全部拿完
02 如何保证员工的稳定性与活性并存
我们还是直接看看无印良品是怎么做的。无印良品通过具体措施达到了活性和稳定性并存,这个结果也是苗圃特别需要的,不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无印良品的掌舵人松井忠三: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无印良品员工离职率这么低?无印良品并不进行人才培育,而是人的培育,整个公司都有着培育人的共识,其力度自然不可小视。我一直认为,员工不是资源,而是资本。若写成人才,会给人一种仅止于材料的错觉,便会出现企业为赚取利润而恣意压榨员工的情况。若把员工当成资本,他们便成了开创事业的必要源泉。必须悉心培养,精心守护。而调动决定了八成人才的培养,一旦实现适才适所,员工会快速成长。
无印良品这样进行员工的调动:1 尊重员工本人的调动意愿;2 往出现问题的部门调动精英;3 多数情况下每三到五年就会进行调动;4 常常进行毫不相关的部门调动;5 不问年龄,让年轻人也能担当重要职务;6 完善调动体制,避免上司个人感情的影响;7 不存在处罚性调动,且公司内部本来就不存在闲职。
看了无印良品的做法,相信大家已经明确了,“调动”是其保持员工活性和低离职率的一个秘诀。这里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作者认为:调动意味着变化,人对变化或者说新鲜感是天生具有活性的,充满好奇心和干劲儿也就不足为奇了。把员工看成资本这样的理念,从根本上保证了员工的利益,既然利益得到保证、也不会受到无故的委屈,为什么要离职呢?
03最后总结一下:
设置良好的管理线和技术线,明确和落实员工的晋升机制和薪资待遇机制,保证了员工的稳定性;
设置合理的工作调动机制,保证了员工的活性;
苗圃管理的核心是保证员工的稳定性和活性,从而保证产品生产链的连续性和低概率错误、过失导致的成本。
作者相信,未来中国有一定规模的苗圃会普遍采用这样的管理模式。
相关文章(更多文章,请关注后查看历史消息。文章总数:100余篇;文章类型:栽植、养护、树木识别、经营、应用、工具)
感谢您的关注、转发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