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我一直以来信奉一句话:严师出高徒。
在我眼里,孩子就是一棵树苗,要借助老师和家长的力量,才能使他笔直向上,蓬勃生长,而不会歪歪扭扭,旁逸斜出。
作为母亲,我也一直相信一句古训:慈母多败儿。
因此,和大多数母亲一样,我对孩子要求严格,希望他品学兼优,处处不落于人后,希望他能在现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告诉自己,这是责任,这是爱。
读了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一书,我醍醐灌顶般醒来,读懂了爱是什么,明白了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我很惭愧,原来我一直以来自认为对的教育方式,其实都是错的。
这本书的确是一本温柔的书,它教我们正视自己的内心,看到问题背后的真相,和与孩子相处的最好方式。
一、爱是分离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
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该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
而我们中国的家庭,亲子关系往往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很多家庭婚后之所以感情淡漠,夫妻之间把原本对彼此的关注,全部放在孩子身上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自从有了孩子以后,大多数母亲的时间和精力大多都花在了孩子身上。陪孩子学习,陪孩子上辅导班,不知不觉忘记了家庭的核心是夫妻,忘记了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要独自面对外面的世界。
不管我们有多么疼爱孩子,我们都要明白,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为了有一天将孩子推出家门,推进更广阔的世界,过独立自主的生活。
孩子终究会离开父母,只有伴侣才会陪伴自己一生。
最爱的,势必难以割舍,所以,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
二、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成为自己,这是每一个人的权利。
孩子需要爱和自由。如果孩子获得了充分的爱和充分的自由,孩子最开始就会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最终也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
每个孩子都有他们天然的使命,如若父母想决定孩子的命运,就会改变孩子的命运。
在我们固有的思维里,孩子就是一张白纸,需要人为地给他涂上我们喜欢的色彩;孩子就是一棵没有形状的树苗,需要人为地控制它生长的方向,修剪成我们喜爱的形状,并且美其名曰,这就是爱,这就是责任,这就是孩子该有的讨人喜欢的样子。
其实,父母只能扭曲孩子,让他成为一棵歪歪扭扭的树,而不能决定他是一棵杨树还是柳树,父母只能把本是杨树的孩子修剪成柳树的模样,而孩子内心总是渴望成为他自己的样子。
我朋友的儿子,聪明伶俐,喜欢运动。朋友却担心他太好动,怕他读书的专注力不够,于是自作主张地给孩子报了钢琴班。一来是希望儿子能动如脱兔,也能静如处子,学会专注和安静。二来,朋友年轻时的愿望就是学钢琴,可是当时没有条件,希望在儿子身上圆了自己的梦想。
可是,事与愿违。自从学钢琴,母子俩战火不断。只要练琴,就会闹得不愉快。孩子从刚开始的顺从到反抗,最后彻底放弃了学琴,朋友感到无可奈何。
每一个父母都不应该试图改变孩子,不应该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不应该压抑孩子的天性,而是应该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
三、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这是一句最大的谎言。
以爱的名义替孩子做选择,会让孩子有窒息感。因为父母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就是在精神上掐死孩子的生命。
如果你真爱孩子,请尊重他们的独立空间,请放手让他们自主选择,请不要从精神上杀死他们。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当你想到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到温暖。
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