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经文的地位及含义
《金刚经》原文5000余字,与中国道家宗经道德经字数略等。金刚经认为一切众生无我,一切万物也无我。要求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对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不要太执着,要“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
两晋时,佛教般若之学盛行,本经一出,受到佛教徒及很多学者的重视,至今仍受到高度的重视。
“金刚般若”是以金刚来形容般若,其义有三:一、般若如金刚般锐利,能破一切无明烦恼。二、众生心理上最细微之无明烦恼顽强难化,坚如金刚,非此般若智慧而不能铲除。三、金刚般若指成佛之后的定心坚固如金刚,不为一切所动。
02 理解及感悟
读后给我的感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宁静,不应该只在乎诸相表面的风光。人们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非世界,只不过是一个世界的名称而已。
经文中讲到:“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其义如来没有从哪个地方来,也没有到哪个地方去,所以名为如来。这与王阳明的心学的心即理似乎道理一样。
佛教不承认有实“我”的存在,认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果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非菩萨。”
03 最高境界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达到了佛教的最高境界。
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最终归于消亡。如花草树木要经历生长荣枯,人要经历生老病死,事物在不停的变化发展,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人的爱情、事业、亲情等一切你现在看见的认为“真实”的东西最终都会变化,一切最终发生消亡归于空寂,因此要在适当的时候要学会放下,不执著不贪恋,积极活在当下。这些道理也许人人都懂,可没有几人能做到。
金刚经告诉我们很多无明烦恼念想如金刚般顽固难化,信奉佛法的好处就是让我们明白这些道理,用金刚般若的智慧来消除我们的烦恼,适当放下,不执著,不贪恋,这也是达到佛法最高境界才能做到的心境。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信奉佛教就是为了自己能获得一些具体实在的个人好处,执着于功名利禄不折手段,痴迷于怨恨情仇念念不忘,以致于焦炉烦恼不堪,这说明这些人根本没有了解佛法的要义,也没有做到信奉佛法达到的心境,因此一天烦恼不断,内心浮躁不安。
有一次去衡山出差看到一本关于佛法的书写的很好,内涵精髓就如同金刚经的内容,把那些一天只为自己获得实际好处,又什么也不想做去付出劳动的人,什么事都想让佛祖保佑达到,定论为愚不可及的人。实际上自己不努力,谁也帮不了。
在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中,多开卷多实践,增长智慧,让内心如金刚般坚定强大,成为一个有慧眼明辨是非的人,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盲目相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