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
从哲学的内容阐述“哲学”的含义,哲学的内容包括:
1.宇宙论(A Theory of World )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世界观,含“本体论”(研究存在与真实)及狭义“宇宙论”(研究世界的发生历史及归宿)
2.人生论(A Theory of Life )研究人是什么(心理学范畴),人应该怎么过(狭义伦理学和政治社会哲学等范畴)。价值观?
3.知识论(A Theory of Knowledge )包括知识的性质(狭义知识论),知识的规范(狭义论理学Logic)。方法论?
二、哲学之方法
无论科学、哲学都必须以严苛的理智态度表出。直觉可以让人得到一个经验,却不能使我们得到一个道理,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直觉有其价值,但它不是哲学方法,科学方法才是哲学方法。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
哲学包括断案和断案的前提,即哲学家持有一个见解,同时会说明持有这️见解的理由。
哲学是理智的产物,哲学家想成立一个道理,必然通过论证证明它的成立。
四、哲学与中国“义理之学”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义理之学所研究的天道部分,大约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宇宙论部分;义理之学所研究的性命部分,大约相当于西方哲学的人生论。只有西方哲学的方法论部分在中国思想史的子学时代有论及,宋明之后,就不再有研究了。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
中国哲学家的哲学,在论证及说明方面较西方哲学家的哲学,大有逊色,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们的不为,而不是不能。
中国哲学家,不为知识而求知识,并且对于能增进人幸福的知识也只愿去实行,而不愿空言讨论。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中国人重“是什么”,不重“有什么”,所以不重知识,中国仅有科学萌芽,而没有正式的科学,部分原因在这里。
中国哲学家不喜为知识而求知识,也是因为中国哲学未显著的将个人与宇宙分而为二。“我”和“非我”不分,就会觉得主客观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没有“我”如何能够知道“非我”的问题,所以知识问题,没有成为中国哲学上的大问题。
中国哲学家未竭力立言,除名家之外,很少有人有意识地对思想辩论的程序与方法提出研究,所以知识论的逻辑部分在中国也不发达。
中国哲学家重人事,对于宇宙论的研究,非常简略。
六、哲学之统一
系统包括形式上的系统和实质上的系统,中国哲学家的哲学虽在形式上的系统中不如西方哲学家,但是它拥有同一实质上的系统。
哲学史就是在形式上无系统的哲学中,找出实质的系统。
七、哲学与哲学家
一切哲学问题,比各科学上的问题,性质更为广泛,我们对它,不能作完全客观的研究,所以它的解决多依赖于哲学家主观的思考和其“见”。
所以我们对于一人的哲学,作历史研究时,需要注意时代情势及各方面的思想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