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疗法治疗红斑狼疮的体会
(黑龙江汤原县)中国足健会会员 王淑清
红斑狼疮是结缔组织疾病之一,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较复杂的全身性疾病。其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有以下因素:
1.内因:遗传因素、雌激素失调;
2.感染:日光照射,药物、化学物质等多种因素的激发,产生严重的生理、心理障碍,使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失衡而致。此病不仅损害皮肤、肌肉、血液、脏腑器官,而且侵犯关节及神经等系统,治疗上很困难,治愈更难,死亡率高。据了解,在30~40年前,有95%的病人都活不到5年。
本病只侵犯皮肤和粘膜的局限性的,称为慢性盘状红斑狼疮。主要在鼻的两侧、面颊,状如蝶形对称;在耳部呈椭圆形,亦可波及头皮、手背。初起为微隆起的蚕豆大的红斑,在压力下不完全消失,逐渐扩展侵犯躯干(对称)、口唇及口腔粘膜等。日久有的损害可趋向静止以至自愈,遗下白斑(此型少见)。偶尔亦有因日光刺激而发展为急性的播散型(系统性红斑狼疮),以致死亡。
并发内脏损害和全身症状的称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突然,病情险恶,甚至1个月左右即告死亡。慢性红斑狼毒可在某过些诱因或某些并发症的激发下,使病情突然加剧而伴有各系统致死性的损害。例如当疾病反复发作时,没有正确的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导致病毒、细菌、霉毒等感染,以致多脏器衰竭或败血症,而导致死亡。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第二原因。尿毒症预后严重,死亡率高,比癌症还可怕。癌症只要早期发现,可手术治疗,而尿毒症则不可能用手术治疗,只能靠不定期的透析来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因此国内、外均公认此病属难治之症。
目前由于免疫学发展迅速,对本病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不待全身的重要脏器严重受损就进行治疗,为攻克该病这个难关带来了希望。当然在治疗中还有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例如什么时候用激素、剂量多少,都是直接影响到预后的关键问题。笔者运用反射疗法治疗了1例红斑狼疮,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共同道们参考。
患者王某,女,51岁,佳木斯人(我的老妹妹),开发廊。1996年夏天她鼻子两侧,面颊及耳朵出现蝶状红斑(对称),没在意,不久手足也时起红色斑,按之不褪色,四肢关节痛,小腿有点肿硬,去佳市几个医院都诊为丹毒,治疗数日无效,又去佳市二院,也诊为丹毒。治疗一段时间,只能维持,疗效不显。1997年正月我与患者相遇,根据其症状,认为不是丹毒,可能是红斑狼疮(慢性盘状的)。此时她的白细胞已降到2800,没有抵抗力了,有时有不规则发热,周身不适无力,有时晚间醒了身体都板硬不会动,需稍等一会才好,腰酸肢软,头晕耳鸣,严重脱发,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剥裂,脉细数。
我用足部反射区按摩为她治疗,选取以下反射区:
基本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开始6遍,结束时3遍)。肾上腺150~200次,甲状旁腺200次,胃、肠各100次,脊柱、生殖腺各100次,淋巴腺(胸部淋巴腺、上下身淋巴腺)各200次,脾100次。开始按摩时她好多反射区都疼得很,对我说:“大姐!我可不按摩了!不按摩了!”使劲往外拔脚,但我和她爱人就是不松手。我解释说:“这是病重的反应,如病情缓解就不那么疼了”。坚持每天按摩2次,按摩6天后到佳市二院复查,白细胞上升到6000多,医院大夫都很惊奇!她的心情放松多了,食欲倍增,身体也觉有劲了,也不觉太难受了,我就教她自己按摩。10天后又去二院复查,白细胞已达6700多。她感到恢复得较好,再没起红斑,有的部位还有轻微的红斑痕,但无不适感。她就中断按摩,又开发廊了。我知道后,让她坚持按摩,她说:“哪有时间?”由于未能坚持治疗,1998年夏天病情突然加重,发展为急性播散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大庆市某诊所治疗了10多天,花了几千元,但效果并不理想,只能维持。
1999年9月,她因患流感使病情加重,只好去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医疗。入院后病情恶化,除了脏腑、器官、关节、血液被损害外,四肢及躯干等处也有出现血点。十分危险,随时可能死亡。医生用大剂量的激素治疗,强的松龙一般用100~200毫克,她一次用1000毫克,连续用1周(一般急救只用3~4天),才把她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但病仍然很重。钱花光了(花了3、4万元),没法只好回家。
我得知她从北京回来,急忙去看她。只见她面色惨白,脸肿大如盘状,下巴翘起,四肢肿胀发凉,气弱无力,天不冷也要盖棉被坐着,下床去卫生间就累的不行了,她对治愈已失去了信心。
我又开始给她做足部反射区按摩,1天2次,方法同前,北京开的药照样用。按摩了几天就有好转。我按摩1周后,让她自己按摩,1天2次,坚持1个月她就好多了,脸和四肢都消肿了,没有出现斑点,身体也没有不适感了,再没用什么药,只用点强的松口服,每日2次,每次1片。以后她每天按摩1次,坚持至今,没有什么不良的后遗症,开发廊从早上7点多忙到晚上7、8点钟,连做饭都顾不上。至今已10年了,她身体很健康。本病例说明,足反射区按摩配合服用激素可治愈红斑狼疮。但由于只有1例,特在此介绍,望同行们继续探讨。
《双足与保健》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