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讲道理的课

今天亲爱的涂老师又开课啦!本周讲课的模式是讲座式(夹叙夹议)。

一、课前,游戏组的小姐妹带领我们玩了一个过7游戏(数字里含7或是7点倍数喊过)。涂老师在我们进行完游戏后,又给优化游戏的建议。从游戏氛围的优化开始,游戏组织者的语气语调需要有带动性。再到游戏的规则的讲述,需要增加规则的丰富性,用拍手代替言语的过,即动用学生五识又使教室变得活跃。

二、涂老师示范了在讲余数这个概念时的经验,请了8位同学在讲台上玩“报团游戏”,最后去引导学生,问他们为什么3人一组报团,有两位同学单独站着呢?让学生自行发现余的人数就是“余数”。

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余数,涂老师采取了编故事的形式,给出一些不完成的带余数除法,让学生自行去填写。

()÷7=6······()

学生可以编故事,比如说我家里本周吃苹果,一共买了43个,那每天吃6个,这6个是家里成员每人一个。以编故事这样的形式建立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学生也更能理解并且运用。

三、提到了老师在指导老师关于类比思想的论文时,举出一个例子1+2+3+······+100怎么求,用高斯定理求,(首项+末项)×项数÷2即可得解。

不过对于学生来说,求项数是求解过程中的关键。涂老师说求项数就可以用到类比,将求项数与“植树问题”类比起来。

“植树问题”三情况

两端种树情况不同,树的棵树与段的关系

1.两端都种树,树棵树=段数+1

2.只有一端种树,树棵树=段数

3.两端都不种树,树棵树=段树–1

求项数一般与第一种种树问题相类比。5+9+13+······+89+93求项数的过程,提取出来是

种树的道路长=首项到末项的距离

种树的间隔=每项之间的差

然后结合种树问题的解题思路,得项数为(93-5)÷4+1=2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