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天地清浊之源,察阴阳顺逆之机。
疮疹之作,始因婴孩生时,啼声一出,则咽下口中秽浊,蓄之在胃,因气运变迁,主客胜复,邪气郁发,与元受秽浊激搏,而形于肌肉皮肤之外。初发有类伤寒,不拘四时,皆有此候。
春夏为顺,秋冬为逆。盖春夏则阳气布,玄府开,人之气血流畅,邪毒易出;秋冬则寒气盛,而水冰地冻,人之气血凝泣,故难出也。
小儿所患此证,轻重不等,命名亦异。轻者如麻,俗言麻子;重者如豆,谓之豆疮;重而又重,密如浮薸,俗曰赤薸。既传及此,已是危急,医与病家,切宜详审。
故出各有其名,心为红点,肝为水疱,肺为脓疱,脾主结痂,惟肾居下,不受秽浊,所以独无其证。若见疮色黑陷,乃毒气入肾。
五脏各有所主及其发也,始为壮热,腰痛咳嗽,面目皆赤,或乍凉乍热,两足微冷,有惊搐谵语者,有腹痛欲吐者,有头痛烦渴者,六脉紧数,耳尻俱冷,呵欠顿闷,至五六日,身出红点,红点成水疱,水疱成脓疱,脓疱之后,结痂疕则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