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不出事” 心态催生 “出事” 恶果
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出事” 俨然成为了一种处事原则。然而,此 “不出事” 并非基于坚守廉政底线或扎实工作成效,而是着眼于逃避问责与规避舆情风险。这种畸形的 “不出事” 心态,看似求稳,实则蕴含着巨大风险,极易导致 “出事” 的恶果。
当“不出事” 主导工作进程,进取精神便会被严重削弱。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工作人员往往满足于现状,对新问题、新挑战视而不见,不愿主动探索创新,生怕因尝试新事物而引发问题。长此以往,工作陷入停滞不前的泥沼,曾经的优势逐渐丧失,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逐渐掉队。就如部分地区在面对新兴产业机遇时,因担心失败带来的舆论压力和问责风险,选择保守观望,错过发展黄金期,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区域竞争力下滑,这难道不是因 “不出事” 而最终 “出事” 的典型写照吗?
“不出事” 心态还极易滋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为了确保表面上的 “不出事”,一些干部将大量精力耗费在文件流转、会议召开、痕迹管理等形式化事务上,看似工作忙碌,实则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毫无助益。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他们互相推诿、敷衍塞责,只求在自己的任期内平稳过渡,将问题留给后人。这种不作为、慢作为的工作作风,不仅损害了政府公信力,更使得小问题拖成大麻烦,矛盾不断积累升级。比如,某些民生工程因部门之间的扯皮拖延,迟迟未能落地,引发群众强烈不满,舆情风险陡然增加,最终演变成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这难道不是对 “不出事” 心态的有力讽刺吗?
此外,一味追求“不出事” 会导致对潜在风险的忽视与麻痹。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各种隐患悄然滋生。由于缺乏积极主动的风险排查与防范意识,当危机真正来临之时,便会措手不及,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一些地方对安全生产隐患长期漠视,日常检查流于形式,只为应付上级检查,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生命财产瞬间遭受重创,相关责任人也难辞其咎。
要匡正这种“不出事” 心态,首先需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教育。让广大干部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明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服务、推动事业发展,而非个人的仕途安危。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弘扬担当作为精神,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与动力。
同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至关重要。不能仅以是否“出事” 作为评判工作优劣的唯一标准,而应全面考量工作成效、创新能力、群众满意度等多维度指标。对于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且成效显著的干部,给予充分肯定与奖励;对于因怕出事而碌碌无为者,予以严肃问责与鞭策。
此外,营造宽松包容的工作环境不可或缺。鼓励干部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允许试错纠错,为担当者担当,让干部们能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不出事” 不应成为工作的桎梏,而应是在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基础上的自然结果。只有摒弃这种畸形的 “不出事” 心态,才能真正实现工作的扎实推进与事业的长远发展,避免因过度追求 “不出事” 而最终陷入 “出事” 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