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性格太内向了!你应该多跟别人交流!”我想这句话应该是内向者最不想听到的话,同时也是内向者听得最多的话。
每当同事聚餐,外向者往往侃侃而谈,随时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他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并带动气氛的同时,也收获了无数称赞。
而反观内向者,总是安静地坐在那里,听着其他人谈笑风生,时不时地送上礼貌的笑容。
他们往往是不被注意到的那些人,但如果只是不被注意还好,最怕的就是欢声笑语中突然有人来一句:“喂,你怎么一直不说话啊?”瞬间会觉得尴尬死了……
在这个社会中,外向者往往更如鱼得水,因为外向者更善于社交,所以他们更能主导社交规则的建立。
而内向者因看似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而逐渐地被社会边缘化,使“内向”变成了一种“劣势”,甚至是“性格缺陷”。
然而,内向的性格真的不好吗?事实并不是这样!
01 “内向宝宝”的苦恼谁能懂?
前几天,我受邀到一个朋友家里做客。
刚一进屋,就看到一个小男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这是朋友的儿子磊磊,今年6岁了,长得眉清目秀。
我主动跟磊磊打了招呼,当他看到我进来之后,马上从沙发上跳起来跑到了他妈妈的身后。
朋友显然觉得不好意思了,马上把磊磊从她身后拉了出来,要求磊磊跟我打招呼。磊磊明显不情愿,一直低着头不说话。
我见状马上岔开了话题,把磊磊从这尴尬的场面里解脱了出来。
在当天的接触中,我发现磊磊这个孩子的话很少,只有在不得不说的时候才会用非常细微的声音说上几个字,并且神色紧张,目光游离。
吃午饭时,磊磊一直安静地吃饭,什么话都不说。时不常地观察一下餐桌上其他人的情况,目无表情。与我们普遍见到的活泼好动的孩子不同,磊磊安静地让人已经忘记了他只是一个6岁的孩子。
显然,磊磊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他不喜欢和陌生人接触,也不喜欢和别人表达自己的情绪,独处能让他获得安全感。
但是,朋友总是试图把磊磊从他的安全区拉出来,一会儿让他打招呼、一会儿又让他朗诵诗歌。磊磊是不愿意配合的,甚至是抵触的,而不配合的后果就是被当众吐槽性格内向等等。
我看着眼前这个6岁的小男孩,突然有点心疼他。
仅仅只是因为性格内向些,就不得不接受来自别人甚至自己父母的异样眼光,这对他是不公平的,这对内向者是不公平的。
02 内向PK外向?没必要!
其实,内向也好,外向也罢,都仅仅只是性格的一种,没有好坏之分,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优势。
作家玛蒂·莱利的《内向者优势》一书中提到:性格外向的人,他们的精力主要来自外部世界,而性格内向的人,他们的精力往往来自于内在世界。
外向者更善于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他们在与各种人交谈的过程中获得精力。
而内向者更善于独处,他们在独处的过程中进行思考、研究或创作等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精力。
况且,内向与外向并不是绝对的,有很多人是处于内向与外向的中间地带。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这个世上没有纯粹的内向者或者外向者”。
由此可见,内向不是一种“缺陷”,内向者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去改变自己的性格。
03 与“内向宝宝”的相处方式有讲究!
如果家里有“内向宝宝”,家长应该如何与其相处呢?
一、不要给“内向宝宝”贴标签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宝宝性格偏内向,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去否定宝宝的性格。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不管是什么性格的宝宝,一定都有其闪光点。
家长不能给宝宝灌输“内向性格没有外向性格好”的观念,更不要去给宝宝贴标签。
历史上很多伟人都是内向者,但一样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如爱因斯坦、甘地、巴菲特等。
曾有研究表明:世界上70%以上的成功者其实都是内向性格的人。
爱因斯坦曾说过:“并不是我很聪明,我只是和问题相处得比较久一点。”由此可见,内向者有很多优势是外向者不具备的,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性格去否定一个人。
二、善于发现宝宝擅长的事情并加以培养
每个宝宝都有其擅长的事情,不论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在面对自己喜欢与擅长的事情时,内心都是喜悦的。
很多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作家等,都是内向型性格。但也正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擅长做的事情,才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作为家长,要善于根据宝宝的性格特点去发现一些宝宝擅长的事情,并着重在这些方面进行培养。
在面对自己擅长的事情时,宝宝会逐渐打开其封闭的内心,获得更多满足感。
三、为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
为了给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家长可以经常邀请同龄的小伙伴来家里玩,或者带宝宝出去和更多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
家长先要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在和其他人交往时表现得热情一些。宝宝在家长的耳濡目染下,自然会跟着模仿。
切不可强迫宝宝去做其不愿意做的事情,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如果宝宝有害羞或自卑的情绪在,家长应注意引导,让宝宝学会换位思考,从而解除心里的顾忌。
比如想要宝宝给另外一个小朋友做自我介绍,如果宝宝比较害羞,可以跟宝宝这样说:“别的小朋友给你做自我介绍时,如果说得不好,你会嘲笑Ta吗?”
宝宝往往会天真地摇摇头说“我不会的!”
然后就借机让宝宝换位思考:“对呀,如果你自我介绍说的很好,别的小朋友会给你鼓掌。如果你没有说好的话,别的小朋友也不会嘲笑你呀!”
宝宝可能一开始还是有些抗拒,但是不必强迫,当经历几次这样的对话后,就会慢慢放下内心的戒备,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了。
四、不要把孩子的社交活动与激励或惩罚手段进行捆绑
一个人的社交活动只有是自发地想去做的时候,才会有愉悦感。
家长可以在宝宝的社交活动中进行恰当的引导,但不要与任何激励或惩罚手段进行捆绑。
比如跟宝宝说:“如果你跟这个阿姨问好,就可以奖励你一块糖”,这样的做法会降低宝宝在社交活动中的愉悦度。
04 “内向宝宝”也很棒!
生活中,内向的宝宝更安静些,他们往往更善于观察与思考,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来放下内心的戒备。
当放下内心的戒备时,他们往往也会变得很健谈,所以内向与外向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界限。
家长在与“内向宝宝”相处中,应本着“帮助宝宝变成更好的自己”为目的,而不是试图改变宝宝的性格。
内向者希望有更多独处的时间,这一点不需要治疗,也不需要改变,仅仅需要的就是他人的尊重与理解。
他们在独处的过程中获得能量,从而更好地前行!家长只有掌握了与“内向宝宝”的相处方式,才能更好地助力宝宝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