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我都赋闲在家,刚好老婆暑假放假也在家里,我们就张罗着自己做饭吃。老婆喜欢吃海鲜,前段时间在龙岩海鲜吃的少。福清刚好有不少便宜新鲜的海鲜,而且菜市场就在楼下不远的地方。所以,每天早上我基本上都要去一趟菜市场。买些新鲜的花蛤、蛏子、活虾、鱼之类的,打算在这边吃爽海鲜再回去龙岩。
菜市场逛了有大半个月了,倒是看到些有趣的现象和一些粗浅的感受。
首先,无处不在的价格规律。所谓的价格规律就是,在一定或特定的时间内,某一商品或某类商品,所表现出来的价格波动,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菜市场买的最多的是活虾,基本每天都会关注虾的价格。经常买虾的那个摊子,按照虾的大小,活虾被定为三种档次的价格。这个无可厚非,大只的虾自然受欢迎,供过于求势必价格抬高。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我经常买的那种活虾,价格每天都在变。今天卖22元一斤,昨天可能只有20,而到了明天有可能又涨到24元。不过,这价格变来变去,最低好像也就卖20元一斤,最高也不超过25。就像经济学家讲的那样,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它调控着一切。那些卖虾的人,肯定不会自己去计算,今天该卖多少钱,但是他就是知道今天虾该卖多少钱。
这让我想到凯文凯利《失控》里面提到过的,每一只蜜蜂智商其实是非常低的,但是每一只蜂巢里的蜂只做好自己简单的事。通过与别的蜂不断互动和联系,底层涌现出了更为复杂、超过所有蜂的智商加起来要高得多的智商。市场,大概也是无数为自己牟利的人的大量互动和联系,涌现出来的一个高智商产物。
第二,识别成本。
其实,识别成本这个概念在现实中并不陌生。各个商家都把自己的招牌做得特别显眼,又大又亮。为的就是让门前经过的潜在客人,能够更容易看到招牌,有需求就很可能来光顾。还有,电视上天天播放的广告,也是降低客人的识别成本。
这是做生意的基本法则,菜市场也不例外。也许,卖菜卖海鲜的小摊小贩们文化不高,但他们也深谙此道。卖虾的会把活虾展示到路边,卖菜的总是把最好的菜成堆成堆地摆好在最显眼的地方。这都是降低买菜人的识别成本。
还有一个现象,卖肉的总是和卖肉的在一堆、卖菜的总是和卖菜的一堆、水产有水产扎堆的地方、连卖豆腐的都在一块。表面上看,这大大加大了同行之间的竞争。实际上,这都是出于对降低识别成本的考虑。
想想我们福清,小桥街那边有专门拍婚纱的店扎堆,街心那边有各种珠宝店。卖窗帘的扎堆,卖家具的也扎堆,卖五金的,卖各种建筑板材的也都是扎堆的。
市场的力量是隐形的,也是无处不在的。社会是门大学问,小小菜市场也都是经济学的影子。
今天怕是说不完了,明天继续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