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活着,人为什么活着呢?她的妈妈给她找了一个直观的理由,为了孩子而活着,为了孩子而迁就一切。
周玉觉得这样的牺牲违背了生命的意义。如果说生命的意义仅仅在于传宗接代,那么这一代代没有理想的人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她觉得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是有意义的,每一个生命都不应该被浪费……”
这是余秀华在小说《且在人间》中的文字。
她在不断的思索生活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 ,其实对她来说,感觉不像是一种思考,倒像是一种控诉与呐喊,她想要找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在时间缝隙里看完了这部小说,说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其实只是她前一段婚姻生活的一部分。
想想余秀华最近的遭遇,她最近的这段狗血十足的感情经历,应该让她有更深刻的感悟和心路历程吧。
算了吧,对于别人的感情,我的态度向来都是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个人冷暖自知吧。
说说这部《且在人间》吧!
首先,看到这个题目,就有一种很强烈的勉强,牵强,顺带的还有很不情愿,很不顺利,阻碍实在太多。
就是一个人苟活的人生。是余秀华一贯的基调。符合她经历的种种。
可是在她问了无数次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后,她依然苟活着。哪怕她曾经自杀未遂。
那么,又是什么让她在这苟活的人生里,勉强的生活中愈挫愈勇呢?
是她看到的月光,是她诗中多次提到的白。是她落入尘埃又不屈不挠的向生活抗争的勇气。
她不美,不管是言行,体态还是经历,可是她一直都有魅力,这个魅力就是她打不死的小强的那股倔强。
还有她总能看到的在岩石缝中潜滋暗长的绿色生命。
因为心里有光,眼里有希望,所以她勇敢,坚强。
还有就是她自身条件与诗歌之间的反差。
诗歌,从古到今都是高雅闲适的人的娱乐,一个农村的乡野妇人,谈何高雅,何谈闲适?
的确,高雅这个词,和她实在占不上边。可是她的诗歌的缝隙里,你总能发现些许的亮光,或清新,或淡雅,虽然只有那么一丢丢,可能正是因为少,才珍贵吧。
就像石头缝里钻出来的一片草叶。给干涸的生命一抹绿色,一线希望。
农村的妇人,几乎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都有各种活计,谁还能谈的上闲适呢?
她痛恨她的残疾,可是正向那句话“上天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因为残疾,她做不了农活,才能心安理得的看书写诗。
如果不是残疾,每天田间地头的各种春种秋收都够她忙碌的了,哪有时间看云感雨,怜惜一片雪花。
也许这样说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味,权当是安慰她吧!
看到小说中她对自己残疾的痛恨,无奈,的确很让人心疼。
另外想说几句她和小说中的男主阿卡之间的事情。
不得不说她很勇敢,但是也自卑得让人心疼。
还有她对爱情的渴望。
十几年的婚姻,她浑浑噩噩,即使有一个孩子,她也从来没有过爱的感觉。
这个阿卡给了她希望,让她有了爱情的感觉,体会到了爱情独有的酸甜苦辣,但是仅仅只是她的感觉,与别人无关。
与其说她是与阿卡的感情纠葛,不如说她自己自编自导了一场戏,戏里戏外都是在自己和自己的撕扯。
直到扯到撕心裂肺,扯到绝望,扯到走进冰冷的河水……
从现在在她身上发生的事实证明,她还是对感情有着强烈的渴望,哪怕只是一个假象,她也愿意赴汤蹈火。哪怕头破血流,她也依然勇往直前!
伤心总是难免的。
但是起码,她有过片刻的爱情体验,她真真切切的爱过一回。
尽管结局是那么的不尽人意,但是对方满足了她心中的渴望,这可能也是她说感谢的原由。
最后,还是她散落在小说中如星星点点的小野花般的诗意。恬恬淡淡的,一如她自己诗歌的风格。
且在人间,好吧,那就在暂且先在人间吧,既然在人间,就争取把平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余秀华前一段一直都在上热搜,对于她的事情也是众说纷纭。我所感知到的就这些了。
我不愿苟同,也不想沉默,只发表一点个人的客观评价而已。仅代表个人观点。
余老师,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