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昨日端午,和家人一起和乐融融吃了顿团圆饭。时间慵懒但舒服畅快,偶有趣事,略记一二。
1.康养中心里的慰问。一大早,我家附近就锣鼓喧天、歌声高亢,我以为门口手机店又要搞活动促销了。等我和母亲出门逛早市时才发现,是门口的养老康养中心里传出来的。养老康乐中心门口临时搭起了舞台,五彩缤纷的横幅标语在微风中摇曳,台上慰问演出的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载歌载舞,试图将欢乐传递给每一个人。然而,台下的老人们眼神中却透着一丝茫然。也难怪,康养中有好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久坐轮椅,几乎从没出过院子。小县城里人们还是不习惯在康养中心养老,有儿有女的谁会把父母送进养老院?这样传统的观念下,康养中心里大多都是生活不能自理,儿女无暇照顾或不愿照顾的老人孤孤寂寂,平时很少看见康养中心门口停车有前来探望的晚辈,或许只是我的障目狭隘吧。心头百感交集,幸好有这样的节日,让社会没有遗忘这些老人,能为他们带来短暂的热闹与关怀。但这样的慰问真的能让老人们从心底感到快乐吗?这节日慰问的喧闹,究竟是抚慰还是提醒?我们每个人都终将老去,那时节日的锣鼓声里,是否真能寻得一丝安心的暖意?
2.甜粽子?咸粽子?餐盘里盛放了六七个粽子,一连打开三个,竟都是咸香扑鼻的肉粽和咸蛋黄粽。粽子是售楼部贴心为业主准备的节日礼,当时还打趣说花了几十万变身成房奴,大节小节这礼物开发商也是用足了心意,还是品牌粽子。可北方人吃惯了甜口粽子,桌上年轻一代倒无所谓,只是长辈们无一人再动第二筷。过去南北方对于粽子的口味偏好截然不同,南方多偏爱肉粽、咸蛋黄粽等咸口粽子,而北方则以甜粽为主,红枣粽、豆沙粽是常见的美味。如今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南方的咸口粽子在北方也变得十分普遍。年轻一代对这种口味的变化接受度很高,无论甜粽还是咸粽,都能欣然品尝。然而,父母那一辈,吃惯了北方甜口粽子,对咸粽还是有些小小的不适应。我发现母亲挑了两筷子并不排斥。我弟媳妇是南方人,弟弟刚结婚那阵,家里在吃上很难成桌。弟媳妇不喜面食唯爱米饭,偏好辣椒、咸粥日常,这和喜好面食,口味清淡,番茄炒万物的我家没少磨合。随着小侄子长大,我发现家里辣味海鲜米饭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弟媳偶尔也会端起一碗面条,母亲也吃起了咸口粽子,饮食改变了吗?我想没有。乡味依然在每个人各自的味蕾里,但爱与包容可以让食味相通。
3.放假的屈原和不放假的李白。聊天时小外甥一本正经地说:“感谢屈原,给我们放了三天假。李白都没有给我们放过假。”这天真无邪的玩笑话,既有创意又清奇,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孩子那句无忌童言,让那些穿越千年风尘的诗句。在不同年龄段人眼里变成了不一样的风景。我暗暗发笑,为千年前那纵身一跃的屈原叫屈,也为仰天长笑的蓬蒿人李白不平,孩子以最天真的逻辑称量过的巨匠,还真是不一样的回响。今日假期与团聚的缘由里,是屈原为理想与自由郁不得志的宁为玉碎,这不是快乐,是一种悲怆。都说教育具有滞后性,那些流传千古的古诗词,在年少时或许只是课本上需要背诵的文字,并不懂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屈原与李白,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却都是中国人文化传承的精神血脉。他们同样浪漫不羁,为了理想与自由,挥洒着豪情壮志,但又都受制于当时的时局。屈原一心报国,却遭奸人排挤,最终投江殉国;李白胸怀大志,渴望在仕途上一展身手,却一生坎坷,未能实现抱负。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路跋涉一路找寻?总是在找寻理想的路上不断前行,却又常常困顿于生活的现实。孩子未长大,尚不知生活的百转千回与疾苦深意,但我们何以成为我们?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