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写书也能成为一种人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了,人人都是xxx成为了现在的一种趋势,但是还是要看职业,看事情的影响程度,这两年读了一些书籍,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国内大家写书不是为了传授知识,为了作势,为了抬高身价,为了写而写,堪称恐怖。这几天网络上流传比较火的华裔教授痛批并开出的中国留学生,也是同样的问题,出发点就是错的,怎么可能会有好的结果。
最近买了一本黄有璨的运营之光,先看的目录,说实话罗列的内容不错,相信这本书能够解决我心中的一些迷惑,再加上网络上评论那么高,期望值很高。读着读着总感觉有那么一丢丢不对劲啊,读完了一个章节,感觉自己啥都不知道,绕弯子,蜻蜓点水。这本书打着方法论的口号,但是我完全没有找到一点点关于方法论的痕迹,让我很是失望。比如:第四章,他讲到三个称之为规律的东西,规律一:带着短视的线性思维投入运营工作中,往往很难做好运营。这句话表达的意思也就是说做运营时要多维度考虑事情。那么核心肯定在多维度上,如何多维度考虑呢?然后他举了A,B,C三个例子,然后说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的观点。我很愚钝,没明白,难道这就是多维度考虑嘛?在我看来,他列举的这些只是一个运营中引流的流程而已。
规律二:一款产品在其早起过于关注用户增长,甚至出现“爆红”等现象,往往反而会加速其死亡。他举了某大公司暴涨后死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分析为什么死掉,就是因为爆红就一定会死掉?这后面有没有其他原因呢?然后他举了足记和faceu的例子,最后终于给了个分析结论,说出两者的失败核心问题产品给用户带来的价值问题,也就是产品形态问题。明明一句话可以说明白的,偏偏要长篇大论,各种绕,为了写书而写书,他自己也说到,自己只要一动手就能几千字的内容,文案出身嘛。但是你不能把写文案的方式方法放到写书上来啊,我们这些愚钝的人还是希望学习的呢。
读完这半个章节,我开始思考,最近两年新出来的书质量越来越差,无论是谁都可以出一本什么方法论啊之类的,然后很多误人子弟,整个社会开始弥漫着各种浮躁的气氛。比如之前看那个人人都是什么的书,说实在的,我没做产品的时候看了感觉就有点水。我不是说作者这个人哈,我是说这本书,其实我想说,如果个人驾驭书的能力有限,那么就找团队来做。你写的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本教别人技能的书籍,对于学生来讲这可能是影响其思考以及做事方式的大事。不要当成自己捞金的门面,书是很严谨的事情,你有内容有料去写博客好啦。就韩寒那种水平还被李敖天天骂菜鸟呢。我很佩服像刘未鹏啊,采铜这样作者。人家是真的有货,从字里行间都能看出真诚和谦虚。
还有那些作序的,推荐的,难道你真的去读完了这本书?学术不能这么搞啊,经商成功人士不一定在学术上能有所建树啊,学术是严谨的,动不动拉来各种商业人士背书站队。信用呢?有人可能会说,时间会证明真理。但是你要知道,在当下是有一批受害者的啊,行业也是这拨人搞乱的。现在出书都是成群结队,拉帮结派,我没看到文人的气息,我看到的是一群招摇撞骗假传道士。
不要把写书当成儿戏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所经历的大数据平台发展史(三):互联网时代 • 上篇http://www.infoq.com/cn/arti...
- 今年有一部关于巴菲特的纪录片,这位80多岁的老人,美国的第二富豪,投资界的常青树,股市的不倒神话,在片中他对投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