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三月三,朋友圈里面又开始晒起了各种各样的蒿子粑:素味的,腊肉味的,甜的,咸的,还有现场制作的视频。看着那外焦里嫩的蒿子粑,口水直流,喉咙都在不自觉的吞咽,恨不得狠狠的吃上几块;隔着手机屏幕,仿佛都能够闻到蒿子特有的清香味,恨不得狠狠的吸上一大口,把那股清香味都吸入到肺腑之中,解一解那浓浓的思乡情怀。
桐城人,自古至今都有个不成文的风俗,三月三左右,必吃蒿子粑。传说“蒿子粑能粑魂”,可以驱邪避灾,也许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吧。所以那几天,家家户户必吃蒿子粑,是一次很重要的节日仪式,即使自家没做的,也会有亲朋好友互相赠送。
小时候,蒿子粑是我们最美好的解馋美食。那时候,家里条件都不是太好,平时吃的东西也是少油水的,不解馋,饿的我们这些小孩一个个都跟馋猫似的,就数着手指头盼着过节,因为过节就有好吃的啦,特别开心,那个时候的开心现在想起来真是简单,单纯的无比。快到三月三的时候,就会经常跑去看蒿子长大了没有,然后不厌其烦的提醒妈妈:“蒿子长好了,现在可嫩了,再不吃就老了,老了就不好吃了”。然后兴高采烈的拿着篮子和妈妈去野外采摘蒿子。蒿子一般长在丘陵,旱地及河埂边,长的跟野菊花差不多,但是比野菊花高,都是一根一根的,不像野菊花抱团。采摘回来的新鲜蒿子,清理掉杂草和老叶,要多次揉搓,沥去汁液,不然会很苦,不好吃,然后洗净煮熟,加入适量的糯米粉(家里条件好的,还会加上剁碎的腊肉),搅拌均匀,搓压成扁圆形,大铁锅里倒上菜籽油,需要掀开锅盖翻面几次,以防烤焦,有点焦黄色即可出锅,开吃。妈妈一次总是会做上几锅蒿子粑,第一锅的蒿子粑奶奶先吃之后,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可以吃了,香喷喷的蒿子粑,一次可以吃上七八个,满嘴流油,特别解馋,特别知足。还会送些蒿子粑给那些没做的街坊邻居和孤寡老人,一起享受这大自然带来的美味佳肴。
长大了,蒿子粑是我们最温暖的友谊载体。高中上学的时候,学习任务重,住在学校里,不知不觉中也就忘了三月三,忘了我心爱的蒿子粑。还记得有一次早读之后,一个同学从书桌屉里拿出一袋蒿子粑送给我,当我看清是蒿子粑的时候,特别欣喜,特别开心,一把抢过来,顾不得感谢就吃了两个。现在想起来,也是不由得会心一笑。那个时候,同学之间的感情非常友好,非常纯粹,相互帮忙,相互扶持,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踏春郊游,一起赏花摘柳,一起吟诗装逼。现在都成家立业了,有了各自的生活,虽然不怎么来往了,但还是会去同学们的QQ空间、微信朋友圈去看看,看到他们结婚、成家、生孩子、升职、乔迁、旅游的动态,会发自内心的替他们高兴,为他们祝福。
工作了,蒿子粑是我们最温馨的亲情桥梁。现在落户北方,所以有一次收到千里之外大伯家的大姐寄来的蒿子粑,真是高兴坏了,也感动的很,真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一个人在外地成家拼搏,还是改不掉骨子里对家乡的热爱,还是抹不掉热血里对家的牵挂,虽然这里也有小家了,但是还会不由得想念远方的家乡,想起家里的爸妈,还有那血浓于水的亲人、那一帮同学好友。看着这亲切无比的蒿子粑,仿佛一下子就找到了小伙伴,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那座紧紧联系着家乡的桥梁,这头是我,那头是家。
小小的一枚蒿子粑,承载的是浓的化不开的爱,传递的是父母的爱、亲情的爱、同学的爱、朋友的爱,也有游子对故乡的爱。
我想,唯有经常给父母、亲人、朋友打打电话唠唠家常,尽可能多回家乡多陪陪老人,这就是我送给他们的特殊“蒿子粑”吧,也是一份最真诚的礼物!
蒿子粑,走,咱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