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日記,四十九】
第一周的試驗結束了。體驗如下:一,學生對於時間表沒有直觀概念,缺乏自行設置學習計劃和執行的經驗。二,有問題時無法準確表達,或者拖延表達等待教師提點,本人在教室裡如果選定講台為答疑區,前來提問者甚少,選擇座椅坐在教室角落或邊緣或中部都會有學生主動詢問,若是來回移動,被提問的機率就更大了。開句玩笑,我就像是迴轉壽司,任君選擇。三,學生對於共享文檔的理解還比較簡單,只當它作自身記錄工作的媒介,沒有創造性地使用它作為社交合作的信息索引。四,對於研究對象的涉獵容易走極端,要么過於關注與主題無關的內容,要么或許執拗於某一個材料的特點,缺乏在宏觀與微觀之間轉換的能力。不得已,做了一個微型講演幫助他們理解這一研究工作中的宏觀與微觀的關係。研究對象,即課文,內有眾多細節信息,而細節信息將架構一個認知結構幫助讀者建立類似於作者的經驗域。我們可以將這些細微的信息點看作拼圖遊戲的一塊碎片,專注碎片是無法呈現出最後拼圖的模樣的。而過於氾濫會導致我們自己在研讀文獻的時候無從下手,因此可以遵循拼圖的方法,循序漸進,由一個點推導出一個新的點,逐步建立點與點之間的邏輯關聯,最終形成較大面積的拼圖部件,最終呈現出完整拼圖作為學業展示。另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查詢的信息於原文本的信息存在關聯度的問題,可以理解為箭靶的圖樣,中心區是極度關聯,9-7環是中度關聯,6-3環是弱關聯,其它幾乎無關聯。我們在搜羅資料時需要檢索關聯度,最終取材應限定在7-10環,外圍弱關聯區域只作為閱讀材料豐富見聞即可,亦可作為日後談資,但無需花費過多時間鑽研,應將時間和主要精力投入推進計劃進度。總體上一周時間無法觀察到學生的明顯學業成就,不過綜合來看,學生們的意識和行為模式正在一點一滴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