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的三层结构
学习语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认清语言表达的三个维度——用词、句式和风格。
1、用词
关于如何用词,过去有一个标准,叫信、达、雅。意思是语言要准确、顺畅、优美。现在,人们的阅读习惯较以前有很多变化,写作用词强调快、准、狠,总结出来用词的标准也是三个词:达意、精简、个性化。
用词的第一条原则叫达意,尽量让词语表达清楚所需要表达的意思。
用词的第二条原则叫精简,多余的词不要加,反复修饰的词尽量删掉。
有了达意和精简,用词的第三条原则叫个性化。
2、句式
句式就是写文章常用的表达方式
a、长句子VS短句子
长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句子内部有语法和逻辑关联,适合表达严密、复杂的事情;短句子结构简单,表达的意思清晰,一般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句与句的衔接和转折比较多。
b.具体的句子VS抽象的句子
具体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具象的事物,讲的都是生活的大白话;抽象的句子逻辑关系比较复杂,使用抽象的名词,像意义、感知、推理等。
c. 严肃的句子VS幽默的句子
严肃的句子以表达清晰意思为主要目标;幽默的句子经常是无厘头的,思维比较跳跃。
d. 陈述的句子还是抒情、质问的句子
陈述的句子比较平和,抒情、质问、反问的句子带给读者更多思考和感情冲击。
3、风格
风格是文章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核,表现出来就是文章的特点和调性。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调性,即便同一个作者,在写不同文章时,风格也不相同。
二、每一句话都不应该是多余的
文章的价值不在长短,而在于是否能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完整的意思。
关于写作中的语言运用,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1、词义准确
写作中的语言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准确,二是简练。
准确是指写作中要找到最恰如其分的词充当句子成分,不要一句话说完后还有额外的补充和解释说明。
第二个要求叫“简练”。同样一层意思,是不是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写作中,检查词义是否准确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看词语是不是表达了合适的意思,避免词不达意;第二,看词语跟句子的搭配,避免句子不通顺;第三,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有好几种理解,避免歧义。
2、句意明确
看一个句子是否句意明确的标准就是,要能讲清楚到底这个句子讲的是什么?为什么出现在这里?
3、语意丰富
语意,可以解释成语句的意思,也可以解释成语句带来的意境。一个词可以有语意,一个句子可以有语意,一个段落,甚至一篇文章都可以有语意。写作对语意的要求是:它最好同时具备实际的作用和想象的空间。
所谓语意丰富,上面是个很好的例子,透过文字本身描摹的内容,让读者有画面感,甚至从一件事联想到另外一件事,这样文章中的语意就不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有了更多的层次感和可延展性。
4、结构清晰
要从根本上精炼文章内容,最重要的还是梳理文章结构。结构清晰的文章像参天大树,每片树叶都有自己归属的枝条,而结构不清晰的文章像流水账,东记一笔,西记一笔,看起来杂乱无条理
综合上面讲的四个方面,尽量做到词能达意,句能表意,意能丰富,文能有序。
三、细节大过天
1、场面描写
写作中经常会遇见场面描写,比如事情发生的场面、情节冲突的场面等。在这些场面中,如果仅仅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简单要素,文章可能就会比较平淡,而通过细节描写,把当时现场的景物、声音及人物动作、表情、神态都交代清楚的话,场面就会变得很生动,文章整体也会增色不少。
2、侧面描写
我们对事物的感知一方面来自于事物本身呈现的特点,另一方面来自于外界对事物的评价和反馈。这也启发我们,写作中的细节不一定是写当事人和当时发生事情的正面,有时候,通过侧面描写,反而能更好地凸显主题。
侧面描写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叫外人评价法。通过其他人的嘴,把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第二种叫外界反映法。通过外界的反馈,衬托出叙述主题的特点。比如描写某人武功高强,可以去描写他的对手有多害怕他;第三种叫两侧包抄法。不正面写人和事,而是写人和事另外的方面,比如写人物时,写他的朋友、他的身世、他的家人。写事情时,写前期的准备、外界的评价、参与其中的人、中间的波折,尽量通过这些客观中立的事实,让读者自己去构建对文章主题的态度。
3、环境描写
有时候,就事论事反而不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这时候,宕开一笔,写点跟这个事有关系但又不是太相关的内容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一种,自然环境描写。所谓环境是心情的反映,处在某种情绪中的人只愿意体会跟自己心情相近的环境,
一般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帮助作者传递事件发生时的情绪。
第二种,闯入者描写。闯入者既可以是闯入的人,也可以是突发事件。
第三种,外界大环境描写。我们常规理解的外界环境是指周边的环境,但是放远了看,在每一个时刻,全中国、全世界都同时有很多事情在发生,这些事情可能很宏大,可能跟文章讲述的内容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时候,用细节展现宏观环境对现实的影响,可以呈现某种必然性和戏剧性。
一篇文章里要有简要叙述的部分——简单交代故事和人物,也要有细节描写的部分——花大量笔墨去讲清楚一件事,只有这种状态交替才能形成重点,才能抓住人们阅读时的注意力。
四、学会写对话,你就赢了一半
写作中的对话,按在文章中的功能来分可以分为三类:情节发展型、立场展示型和隐喻双关型。
1、情节发展对话
对话最常见的作用就是推动情节发展。人们在对话中或澄清观点,或引发争论,或达成共识,或规划落实。当写作者从叙述切换到对话,也就意味着文章从作者视角——不管是参与者视角(第一人称)还是旁观者视角(第二和第三人称)——向当事人视角的转变。对话会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更具交互性的场景,在这个场景里,每个对话者都是现实参与者,他们将决定情节如何发展。
在写作中,如何设计可以推动情节快速发展的对话呢?
a,要用对话激化戏剧冲突。对话的好处是可以快速呈现多个话题而不显得突兀。两个人一来一回短兵相接,非常容易从多角度呈现对一个问题的看法。
b. 要注意对话句式设计。
c.第三,要注意对话的细节。人们在说话时不只会运用语言,还会运用表情、动作、神态来辅助语言,在安排对话时,要充分展示人物在说话时的肢体语言,比如说话的轻重缓急,说话时的动作,脸上的表情等。这些细节会为对话加分,也会为整个文章增色不少。
2、立场展示对话
写作中,作者会预设很多标签,但是这种标签不能直接体现在文章中,只能通过人物对话来体现。人物的对话印证着人物的标签,也不断重复着人物的立场。
3、隐喻双关对话
写作中也常用隐喻双关式对话。隐喻和双关都是为了让一句话同时表达两个意思,不同的是,隐喻更希望展现给对方的是字面之外的那个意思,而双关则是希望对方同时抓住一个语意的两层含义。
掌握了写对话的方法,你就赢了一半,好的对话会让文章好看、有活力。
五、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反复修改、斟酌、推敲才能成就一篇精品文章;第二,修改的过程是最好的反思和学习,经常通过这种方法锻炼写作,渐渐地就能写出好文章。
改文章的五个层面:词、句、段、结构、点睛之笔。
着重说一下点睛之笔。
一篇文章能给读者留下印象的东西可能只有一到两处,这些着墨不多,但意义重要的部分被称作文章的点睛之笔。修改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增加或者完善这一两个关键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的标题经常被认为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文章的一些重要的句子也可能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最后,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结尾。
好的结尾包括金句式结尾(给出总结)、问题式结尾(留给读者思考)、开放式结尾(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场景式结尾(让人沉醉在某个画面里),等等,作者可以根据文章的类型和正文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