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茨比深深关心着的、爱着的、甘心给她做替罪羔羊的人在得知自己的死讯后冷漠离开了。
曾经参加过他举办的繁华奢靡派对的人无一人来参加他的葬礼,他的出身在被不断揭秘,他暴富了他够得着梦想的衣角了--那个白富美的富二代所代表的阶层看似接纳了他的存在,其实核心阶层对他仍然是排斥的拒绝的。他们不允许一个来自中西部的靠着不明经营获利的曾经的穷小子与自己站在同一个高度去睥睨天下。每个人都在维护着自己所在的阶级优势,底层的人拼命寻找上升的阶级通道,为此不惜人格沦丧道德丧失。中层的人一样想往上爬,顶层的人却从来不会担心自己会掉下去。即使掉到了阶层的边缘他们仍人兜得住。这就是属于这个社会的怪圈和冷漠之处。
曾经追求的梦到头来仍然是一场幻灭,彻底的、冷酷的、深入骨髓般凄凉的。
黛西是他似真似幻的一个梦,像极了那道绿光,可是她的声音充满着“钱的味道”。
“他吻她那美妙动人的唇,那时她患了感冒,却使得她的声音更沙哑,比平常更迷人。而盖茨比无可抗拒地意识到财富能囚住并保存青春和奥秘。还有只要拥有许多华服便能永葆清新亮丽。他也深深意识到黛西的存在,她像银子般闪耀高踞在无虞而得意的生活中,与底下艰苦搏斗的贫寒人家处于两个世界”。
回想他们初次见面的情景,“两天后他们再度见面,那时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是盖茨比。不知怎的,他感到仿佛遭背叛一般。她家的门廊灯火通明,一盏盏金钱买来的奢华星星闪耀着。她把身子转向他,藤编长沙发吱嘎作响的声音也显得时髦。”
你从中不可避免感受到金钱对人自尊的压榨,敏感如盖茨比。
很多人说这部小说带有自传性质,的确如此。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出身美国中西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富有才华相貌英俊,考取了普林斯顿大学,酷爱文学。爱上了出身名门望族的富家千金泽尔达,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努力后终于抱得美人归。可惜厄运也开始了,为了维持妻子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方式,身为作家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迎合市场写书赚钱。可是当他殚精竭虑写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虽被行家看好却没有大卖,终于稿费不足以支撑高昂的开销,泽尔达也罹患精神病。两人的生活一起滑向深渊。1929年,作家口中纸醉金迷的黄金时代随着大萧条的到来而烟消云散,酗酒成为他逃避生活的唯一方式,仅存的写作天赋也在其中消耗殆尽。最后年仅44岁的他死于酗酒引起的心脏病。
美国梦就跟“屌丝逆袭”一样从来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一个理论是这样来解释这个社会经济现象的“高度不平等的国家具有较低的代际流动性----社会越不平等,个人的经济地位就越由其父母的地位决定,子女处于父辈的经济阶层的可能性就越高”。这就是著名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斯.克拉克提出。现在社会的流动性越来越差,穷人翻牌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这样的桥段也总让我想起徐志摩为了挣更多的钱支撑陆小曼的消费而乘坐货运飞机不幸罹难。倒不是因为红颜祸水,只是应了那句话,她不知道在她接受的命运馈赠中,每一件礼物都明码标价了。
人之所以可怜也是因为同样的无知狂妄,命运是不会任人索取的,他是高高在上的上帝。冷眼旁观,每个人与命运的狭路相逢都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想要的越多,付出必然巨大,甚至生命。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写作背景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被作家本人称作“爵士时代”的年代。一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整个社会进入消费时代,每个人都在谈论着股票增长和房价上扬,在1929年真正的经济大萧条到来之际,整个社会看起来都是生机勃勃的,只不过人人梦想着一夜暴富,旧的社会体制瓦解,失落的一代道德沦丧。有没有熟悉的感觉,那一百年前异国他乡的景象却像极了我们当今的时代?
掩卷而思,深深叹息。如果一切只是南柯一梦,一切只是幻灭,那这中间所有奋斗的一切过程都没有意义了吗?就像我们明知道生命的终点是不可抗拒的死亡,难道我们就不做梦了吗?
这样看来醉生梦死倒是一个很好的词,陶醉于生之喜悦和平和,不惧怕死之魅惑和恐怖。即使一切转头成空,何妨酣畅淋漓做一个春秋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