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舍散文》
帮嫂子整理书柜,看到了侄子收藏的《老舍散文》,拿起来粗略翻了翻,看了一篇我就放不下了,于是我就把这本书带了回来。
我记得这么一句话“书非借而不能读也”,现在这本书带回来一个星期了,今天是第一次打开。
《老舍散文》的封面有这么几句话:伟大文艺之所以伟大,自有许多因素,其中必不可少的是一股正气,谓之能动天地,泣鬼神,亦非过誉。
全书共收集了老舍84篇文章,第一篇东方学院,老舍从1924—1929在伦敦工作的地方是东方学院,伦敦大学的各学院之一,当时他在那里做讲师,写了自己在学院里的经历,写了当时学校教学的安排,写了那里的学生。
第二篇写的是《北京的春节》,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认为寒冷而减少过年和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还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米的、年糕的等等。
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报充足,至少吃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酒肉的香味。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原单位,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虽然这篇文章看完了,但我还沉浸在年的喜悦里,现在的孩子可能体会不到,但我的童年就是这么过的,盼着过年,盼着过年的美食,盼着过年的新衣,在一年年的期盼中,从孩提到少年到青年到现在的中年,到了现在的年龄,少了对年的期盼,期盼时间过的慢点,期盼年晚点到来,不想时间过得太快,因为每过一年,自己又要增加一岁。
不管你愿不愿意,时间总是这么不慌不忙,不紧不慢的过着,既然我改变不了现实,那就改变自己,从容的面对着自己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