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焦虑是大部分孩子都有的共性问题
又要到开学季了,很多小朋友开始第一次进幼儿园、第一天上小学,家长们很可能要面对下面的场景……
开学了,孩子就开始不开心。
到了学校进门前,孩子抱着家长的大腿就是不松开,嚎啕大哭,看着真是揪心。
每天早上起来,一提去学校孩子就哭闹不想去,去学校的路上也一直哭哭啼啼。
甚至有的孩子因为对学校有各种不适应而导致上火、生病。
情绪焦虑、反复哭闹、沉默不语、尿裤子……小朋友在第一次上幼儿园或幼升小时或多或少会出现焦虑现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孩子会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焦虑是一种以显著的负性情绪、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为特点的情绪状态。每个孩子入园、入校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分离焦虑的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相对上述问题,家长的紧张情绪更容易影响孩子。新生入学时,不少家长比学生的焦虑情况更严重。他们不放心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也不知道如何应对孩子出现的各种状况。他们的紧张情绪在某种程度上给孩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问题。
美美妈妈就是如此:“美美从未离开过家,能否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环境?”“美美性格比较安静,能否融入集体生活?”“美美在家吃饭有时还需要大人喂,在幼儿园没人喂饭怎么办?”“美美不爱睡午觉,是否会被老师批评?”……
的确,幼儿园入园,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生活中一个重大的艰难挑战。孩子初入园,脱离家庭,走入集体生活是幼儿社会化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犹如是“第二次断奶期”,是孩子生活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也是他们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更是孩子人生经历的第一个里程碑。
同样的,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也要经历一系列重大变化,其中最本质的变化是:幼儿园的孩子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处于受成人保护、养育的情况下,他们对社会还不负有任何责任。而小学则以学习为主要活动,学习成为儿童对社会承担的义务。
小一新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上课容易开小差、不想去上学、烦躁与暴力、上课坐不住、自理能力差。因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很多孩子入学后不会整理文具、削铅笔,忘记带书本、作业本、不会做清洁,部分情况严重的还会忘记上厕所而尿湿裤子等。
孩子入园、入学存在的问题是大部分孩子都有的共性,是正常现象,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孩子进入到陌生的环境,极易产生不确定感和不可控制感,TA需要面对更多新的成长和新的挑战,难免会在生理和心理上感觉不习惯。
一定的焦虑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但长时间的焦虑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当孩子的焦虑成为全家人的焦虑,家长的担忧、摇摆和焦虑反过来又会强化孩子的焦虑,如此恶性循环,就会造成对整个家庭都有负面影响。
为什么怕上学?听听孩子怎么说
如何缓解孩子的入学焦虑症?孩子入学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听听孩子的想法,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为什么不愿意上学呢?到底在怕什么?
1、“不想和爸爸妈妈分开”
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在身边,自己心里就会有无比的安全感,而上幼儿园、上学后,要独自面对、处理问题,孩子难免会产生失落、焦虑与不知所措的感觉。
2、“其他小朋友不跟我玩”
有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没有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除了自己在角落里玩玩具外,没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因此在班上不受欢迎,所以也就不喜欢上学。
小孩子都渴望友情,在学校里里面可以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是每个孩子对上学最大的期待。然而,真的进入学校后,如果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排挤,孩子就可能不想去了。
3、“上厕所要自己擦屁屁”
孩子进入幼儿园、学校之后,就开始了集体生活。在这里,没有父母整天跟在后面,孩子的个人需求就无法完全得到满足。这就对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提出了要求。
孩子入园(入学)之后需要自己学会上厕所,吃饭,穿衣,这些基本生活能力都未具备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肯定会感到不安。
团体生活中常常无法照顾到个人的需求,如果孩子听不懂老师的话,而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或者跟不上其他小朋友,成为团体中的特殊分子,他会觉得受了挫折,也会因此产生心理压力,一想到上学就紧张。
尤其是幼升小的孩子,他们面对的改变更大。幼儿园一个班教师是二教一保配备,每时每刻都有一位教师或一位保育员伴随左右,随时解决孩子的困难。而小学是一个班5 、6位课任教师,一节课一轮换,孩子遇到一些困难需要自己解决,所以常常担忧一些以前不必担忧的小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难免焦虑。
4、“中午不睡觉会挨骂”“作业没做好会挨骂”
有的孩子学习表现不好,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有的孩子好胜心强,特别在意老师的赞扬,一旦老师批评或责备他,他就会受到挫折而害怕去幼儿园;有的孩子则是没有处理好与其他小朋友的友好关系,常常与小朋友吵架打闹,因而产生排斥上学的心理。
而到了小学,父母常会提出,作业要写好,考试要得100分等要求,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以前很关心我,现在这样要求我,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因此,孩子们的情绪也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小学生每天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读书作业,抄写作业、背诵作业等等,必须按时完成,不得拖延,第二天老师会进行检测,对此,孩子也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
5、“不能每天当医生”
孩子到了幼儿园、学校,必须遵守团体的规范,想要的东西需与人分享,想吃点心、玩玩具都得排队,到处都是限制。处处受约束,不能随心所欲地行事让孩子觉得不想上学。
6、“听不懂老师讲什么”
进入小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玩,没有任何学习上的压力;入学后主导活动是学,强调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和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训练,且孩子须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这就会给孩子增加不少负担,部分适应力较差的孩子容易出现问题
对症下药,与孩子一起卸下焦虑“包袱”
我们知道了孩子的想法,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障碍,也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家长是孩子最信任和最亲近的人,在孩子刚入校的这段时间里,帮助他适应新的环境,尽快渡过入校焦虑期,家长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
(1)与孩子共同体验学校、幼儿园的生活,了解作息时间
进入新学校,意味着进入一个完全不熟悉的新环境,无论是谁都会感到紧张,更何况是一个小孩子。突然让小朋友自己一个人出去“闯荡”,他们难免会焦虑。因此,家长很有必要了解学校里的详细情况,尤其是作息时间。然后根据学校的具体作息时间,为孩子制定时间规划,告诉他每天几时起床、几时午睡;几时游戏、几时学习。然后,与孩子一起按照时间规划,模拟学校生活。这样,孩子可以在未入校之前就适应园里生活,入校时也就不会感到陌生了。
(2)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现在的孩子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溺爱,包办代替,制约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许多孩子的不安全感来自对新环境的生活要求无法理解和难以应对。让孩子学会简单的生活技能和力所能及的事是适应集体生活的重要基础。比如早上按时起床,晚上按时睡觉,中午养成午睡的习惯;在固定的位置自己吃饭,自己睡觉;培养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认识和保管好自己的物品。
(3)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教孩子学会简单的礼貌用语,如“请”“谢谢”等。
家长应教会孩子简单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生活用语,如身体不舒服时教会孩子说“我肚子疼”。这样的话,孩子的需求才能及时得到回应。
其次,不断规范自己和孩子的语言,自己尽量使用普通话,不要用儿化语(如饭饭、瓶瓶这样的)或者方言,如果孩子通过动作和儿化语示意父母做某件事情,请不要立刻做,要求孩子用规范的语言说出来,如有的孩用嘘嘘的声音表示有尿尿了,应该逐步让孩子说出“我想小便!”
同时,教会孩子分清人的称呼,更快地学会与老师、小朋友沟通。
(4)多说“真了不起” 帮孩子树立信心
孩子刚上学,学习上出现困难时,不要用伤孩子自尊的话语。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要多给孩子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对孩子说:“这么简单都不会,你太笨了,上课没听讲啊?”应该多对孩子说“你真了不起,这么快做出来了”“错了没关系,再想想,妈妈相信你能做出来的”。这样才有助于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自信心,让孩子长期保有学习的热情。
(5)逐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在家中就逐步制定一些规则,如到了吃饭的时间就要吃饭,不能再边玩玩具边看电视等,这样孩子上了学校就能了解一些集体规则的意义,如不能迟到,到了午睡的时间就要午睡;听从老师的指令,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等。
上小学后,孩子每天要面临不同的学科,带回不同的作业任务。我们要为孩子准备一个活页小本本,用以记录每天的作业,也便于家长检查作业,家长与老师交流。
为了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家长现在可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给孩子,如叠衣服、倒垃圾等,看孩子的执行情况, 让孩子从开始的被动接受任务过渡到主动完成任务,并在完成中知道:不是爸爸妈妈让我做这件事,而是我长大了,我应该做这些事,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
(6)让孩子逐步了解违反规则会受到“惩罚”这样的概念。多给孩子讲讲生活中的规则,如没有付过款的东西不能打开,红灯的时候不能过马路等。
孩子在家比较自由,在学校比较受束缚,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只有在规则指导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遵守规则的孩子一定是内心自由的孩子,也一定是充满友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