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怪毛病,每当找到一篇很有意思的研究时,就会激动的去干点别的事,比如刚才,因为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于是将注意力转到简书身上来了,这该怎么解释?
有时候面对那些一点也不能引起我兴趣的论文,我会一本正经地将其从头到尾看完,反而,遇到一篇感兴趣的,却没有强大的毅力将其消化,何也?
把内心中的想法写下来,大概也能帮助思考,比如刚才的为什么,如若只在头脑里那么问一下,我估计不会想太多,会和大多数想法一样,即刻消失,但写下来就完全不一样了,不光此刻能思考,未来的任何时间,都可以思考。
有些毛病大概深源于性格,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能够安静下来慢慢做学术的,实则不然,比如前面提到的问题,就反应我一个不好的习惯,容易异想天开甚至太过乐观。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马上又引起我另一个问题。今天从早上一直到现在,我基本都在刷微博,看新闻,没有半点心用在正道上,直到找到一篇有意思的论文,但刚一找到,就把思路转了,这大概深刻的反应了我的无法深入加工某一问题的性格本质,这是想成为科研工作者最致命的缺陷,而我偏偏有,多么想有人在我思想跑偏的时候把他拉回来,我也知道我根本不必想,因为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人,我自己都拉不回来,谁能拉回来?
写到这里我又衍生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不相信别人?甚至连给与我极大帮助的人,我都深表怀疑,这是为什么?这可能与我从小到大无法体会到足够的安全感有关。小时候贫穷的家庭环境,以及无人帮助的窘境,让我深深地印在头脑中,以至于不管什么事情,我都不会想着去找别人帮忙,只想拼尽自我全力,拼尽了而不成,那就认输,求人在我的字典里似乎不存在的,但现在慢慢人到中年(虽然不想承认,但自然规律可不是我能否认的),很多事不得不重新考虑,也不得不更加重视这种关系的建构,没有关系,就没有整个存在于世的基础,连基础都没了,又如何游刃其中?
这是刷网页,看视频,玩手机之后,为打断这一模式,对内心想法的一点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