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擘画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图景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交汇点,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时隔十年召开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指明方向。会议以“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为总目标,系统部署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创新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等七大重点任务,发出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这既是对过去十年城市发展成就的总结升华,更是对未来城市现代化路径的战略擘画,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两个转向”中锚定发展新坐标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空间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从56.1%提升至67%,GDP超万亿城市从10个增至27个,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随着人口规模红利逐步减弱、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城市发展模式亟待转型。此次会议作出“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一论断精准把握了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方位。

在稳定发展期,城市工作的重心从“铺摊子”转向“强筋骨”。过去十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35%,但部分城市出现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并存的“收缩型城市”现象。会议提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正是要破解“摊大饼”式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上海通过城市更新将低效工业用地转型为科创园区,深圳划定27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红线保障实体经济,这些实践表明,内涵式发展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存量提质增效的核心是“绣花功夫”。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让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共生,成都66个产业园区构建起“人城产”融合生态圈,广州通过“绣花”改造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机。会议强调“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要求从“拆改留”转向“留改拆”,在保护中更新、在传承中发展。正如住建部负责人所言:“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要让老建筑焕发新生,让城市留住记忆。”

在“五个转变”中重塑城市价值体系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理念贯穿会议始终。针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重经济轻民生”“重建设轻治理”等问题,会议提出“五大转变”,从理念、方式、动力、重心、方法五个维度重塑城市价值体系。

理念之变,首在“以人民为中心”。过去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地标崇拜”,忽视公共服务供给。会议明确“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要求将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需求纳入城市规划核心指标。青岛、滁州等地通过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让新市民真正“进得来、留得住”;杭州打造“15分钟生活圈”,将菜市场、社区医院嵌入城市肌理,这些举措正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诠释。

动力之变,重在“特色发展”。当城市竞争从规模比拼转向质量较量,差异化发展成为破局关键。景德镇以陶瓷文化赋能全域旅游,义乌依托小商品贸易构建“世界货地”,苏州通过“工业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打造数字经济高地。会议提出“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要求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培育新质生产力。正如专家所言:“未来城市的竞争力,不在高楼大厦的高度,而在特色产业的深度。”

治理之变,贵在“重心下沉”。从“政府包办”到“多元共治”,城市治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上海“一网统管”平台整合237个系统数据,实现城市运行“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武汉“市民观察团”参与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会议强调“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要求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这既是对超大城市治理经验的总结,更是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组团式发展”中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

现代化城市体系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会议将“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列为七大任务之首,提出发展“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群和都市圈,这一部署直击传统城市体系的结构性矛盾。

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四梁八柱”。京津冀通过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形成“2+4+N”产业格局,长三角依托高铁网络实现“1小时科创圈”,粤港澳大湾区以“硬联通”和“软联通”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会议要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破解传统‘摊大饼’式发展”,正是要通过多中心、网络化布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广州规划建设外围综合新城,深圳谋划7个跨区域产业组团,这些实践正在重塑城市发展的空间逻辑。

县城是城乡融合的“关键节点”。当前我国有1472个县城,承载着2.5亿城镇人口。会议提出“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培育支柱产业。广西北流市承接东部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四川苍溪县打造乡村电商“生态圈”,湖南浏阳市以“烟花+无人机”开辟文旅新赛道,这些案例证明,县城完全可以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动机”。正如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所言:“县城强则县域强,县域强则国家强。”

城乡融合是现代化的“必答题”。我国仍有近5亿农村人口,如何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是关键。浙江推进510个中心镇重大项目,贵州推动青年医疗人才下乡,湖北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这些举措正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会议强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求构建“人、地、钱”要素联动机制。当城市的技术、资本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深度融合,一幅“城乡共美、共同富裕”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在“数字赋能”中培育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会议将“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列为重点任务,提出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升级,这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科创平台是创新策源地。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合肥科学岛等科创高地,集聚全国6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会议提出“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要求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创新链条。深圳鹏城实验室研发的“九章”量子计算机,武汉光谷在光通信领域的全球领先,正是创新驱动的生动写照。

数字技术是城市治理的“智慧大脑”。杭州“城市大脑”日均处理数据800亿条,使交通通行效率提升15%;成都“蓉易办”平台实现95%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会议要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推动数字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当“雪亮工程”守护城市安全,“互联网+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智慧城市正在重塑城市治理范式。

产业升级是创新落地的“试金石”。从上海临港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到合肥的“芯屏汽合”现代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城市经济版图。会议提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要求各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当南京的软件产业营收突破万亿,重庆的智能网联汽车领跑全国,城市经济的“含金量”“含新量”正在显著提升。

在“双碳目标”中绘就美丽城市新画卷

绿色是城市发展的底色。会议将“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列为重点任务,提出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这既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修复是城市的“返璞归真”。北京通州城市绿心公园将建筑垃圾场变为生态绿洲,杭州西溪湿地通过生态修复重现“芦锥几顷界为田”的美景。会议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城市从“灰色钢筋森林”向“绿色生态家园”转型。当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初具规模,昆明滇池湖滨湿地恢复生态功能,城市与自然正在实现和谐共生。

低碳发展是城市的“未来密码”。深圳通过建筑节能改造降低碳排放30%,上海试点“绿电交易”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会议提出“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要求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广新能源汽车、装配式建筑等绿色技术。当青岛的氢能公交车穿梭街头,雄安的地热供暖覆盖全域,城市正在成为“双碳”目标的践行者。

城市更新是绿色发展的“契机”。广州永庆坊改造保留岭南建筑风貌,西安“三河一山”绿道串联城市生态节点。会议强调“在城市更新中落实绿色理念”,要求将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当成都环城生态公园成为市民“打卡地”,长沙梅溪湖国际新城实现“零碳社区”,城市更新正在书写绿色新篇章。

在“韧性建设”中提升城市抗风险能力

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底线。会议将“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列为重点任务,提出健全风险防控体系,这是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挑战的必然要求。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生命线”。北京开展地下管网智能化改造,武汉推进长江堤防加固工程,这些举措正在消除城市安全隐患。会议要求“加快老旧管网改造,严格建筑安全监管”,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从“能用”向“好用、耐用、安全用”升级。当郑州“7·20”暴雨后建成智慧防汛系统,青岛实施城市内涝治理三年行动,城市的“韧性筋骨”正在不断增强。

应急体系是城市的“安全网”。上海建立“15分钟应急救援圈”,成都打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这些实践提升了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会议提出“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要求构建“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恢复”的全链条防控体系。当杭州亚运会实现“零事故”保障,重庆山火扑救彰显应急能力,城市的安全防线正在越筑越牢。

公共卫生是城市的“健康屏障”。从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快速建成,到广州方舱医院的高效运转,我国城市在疫情防控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会议要求“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重大疫情应对能力”,推动公共卫生设施从“应急”向“常态”转型。当深圳国家医学中心投入使用,成都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扩容升级,城市正在为人民群众筑牢健康防线。

在“文化传承”中彰显文明城市新魅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会议将“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列为重点任务,提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培育城市精神,这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基因。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从西安城墙的保护修缮,到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遗产价值,我国城市在文化传承中留住了乡愁。会议要求“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强调在城市更新中“见人、见物、见生活”。当苏州平江路的小桥流水与现代商业共生,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成为“网红打卡地”,历史文化正在焕发新生机。

城市精神是市民的“精气神”。从“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的苏州精神,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各地城市精神凝聚着市民共识。会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通过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载体弘扬城市精神。当上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遍布社区,杭州“最美现象”成为城市名片,文明之花正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绽放。

公共文化是市民的“精神粮仓”。北京国家大剧院的高雅艺术演出,成都“社区美空间”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会议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市民文化素养”,推动文化资源从“供给端”向“需求端”精准匹配。当深圳“图书馆之城”实现“全城通借通还”,长沙“书香地铁”成为流动的文化风景线,城市的文化温度正在不断提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承诺。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团结奋斗、真抓实干,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城市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