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新征程上中国城市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要“加强城市工作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这一要求如明灯高悬,照亮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路径——高素质、敢担当的城市工作队伍,正是人民城市伟业的筋骨与基石。对于肩负振兴重任的乡村而言,这要求不仅是行动指南,更是锻造一支懂乡情、爱乡土、善作为的基层铁军的冲锋号角。唯有以能力为犁铧深耕热土,以担当为薪火点燃激情,方能在绿水青山间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道路。
筑牢根基,能力建设是时代赋予的紧迫课题。 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从守护“生态屏障”到激活“竹业引擎”,从提升集镇品质到推进乡村振兴,每一项都考验着基层干部的专业素养与乡土智慧。能力建设首在“向下扎根”,唯有引导干部真正沉下身子,行走在毛竹摇曳的林间小道,驻足于农家小院的烟火灶台,倾听村民对产业发展、环境改善、文化传承的肺腑之言,才能精准把握乡情脉搏。若规划者缺乏前瞻视野、管理者不懂数字脉搏、执行者疏于法治意识,再美好的蓝图也将悬于空中。要根据乡镇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强化干部在绿色产业培育、小微流域治理、乡土文化保护、乡村规划建设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唯有将专业能力视作生命线,通过系统性培训与实践淬炼,方能让干部队伍成为城市有机生命体的合格“诊疗师”与“营养师”,精准应对“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的历史性转型。
点燃引擎,科学激励是担当作为的动力源泉。 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需要科学机制精心呵护与点燃。会议强调需“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在乡镇中,这意味着必须坚决破除必须坚决摒弃“唯规模论”“唯速度论”的浮躁心态,将评价重心转向生态改善的“含绿量”、产业发展的“含金量”、民生福祉的“含情量”、文化传承的“含韵量”。要旗帜鲜明地为那些扎根数年默默守护一泓清泉、深耕一片竹林、传承一项技艺的“潜绩”干部撑腰鼓劲。将人民满意度、生态改善度、文化传承度、治理精细度等多元维度纳入考核核心。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在竹产业深加工技术引进、乡村文旅新业态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创新模式等前沿领域“吃螃蟹”的干部卸下包袱、保驾护航。同时,聚焦乡镇干部待遇保障、成长通道等现实关切,用组织的温暖驱散山区的清寒,真正让“实干者实惠、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点燃乡镇上下干部干事创业的燎原之火。
知行合一,人民至上是贯穿始终的永恒坐标。 队伍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更好服务人民。会议强调“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将“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作为重要任务。这要求乡镇工作者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标尺。干部干事的能力提升,是为了精准对接村民对“家门口就业增收、喝上放心水、住上安全房、享受优质服务、传承乡土文脉”的殷切期盼;激励担当,是为了推动干部在解决农产品“出山路”、改善人居环境“痛点”、守护古村落“乡愁”、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等具体实践中主动靠前、攻坚克难。加强能力建设,使其成为善治的“行家里手”;完善激励机制,使其成为敢闯的“实干先锋”;永葆为民初心,使其成为可靠的“城市园丁”——如此锻造出的队伍,必能肩负起在闽北生态高地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新路的重任,在时代大考中交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