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共读了十本书,因为基本以轻松好读的畅销书为主,所以10本这个数字实在不算惊人。冷静下来想想,即使每个月都读10本书,一年也才120本,而我们动不动就说“读书破万卷”,还好这里是虚指,否则按这个还算不错的速度读书,也要83年才能读完!
所以你看,真是人生苦短啊,连一万本书都是奢侈的事情。
虚构类:
1. 《北京折叠》by 郝景芳
这其实只是一篇中短篇小说,根本算不得一本书,一个小时也就读完了。篇幅虽然短小精悍,信息量和想象力却是爆棚的,折射的现实也很有冷冰冰的后现代意味,读的时候颇有些脊背发凉的唏嘘感——我们努力的生活,但依然逃不过被折叠的命运。
2. 《无声告白》by 伍绮诗(美)
也是前阵子大热的畅销小说,用悬疑的皮,包裹着讨论社会和家庭的内核。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但也可能是让孩子走投无路的始作俑者。其实不光父母和家庭,整个社会都裹挟了太多既定的“期待”,让人透不过气。如何摆脱他人的期待而活出自我,小说没有给出答案,事实上,也没人知道答案。
3. 《巨人的陨落》by 肯·福莱特(英)
已写书评,点此查看:巨人倒下,勇敢者崛起——评《巨人的陨落》
4. 《宠物公墓》by 斯蒂芬·金(美)
这一本号称是金所有小说中最吓人的,我表示不服。光是《闪灵》就比这个恐怖一百倍好么!抛却恐怖悬疑的外壳,这本书倒是着力于探讨死亡的问题——如果你最心爱的人死去了,你有一种方法能使ta复活,但复活过来的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甚至更邪乎的东西——你会如何选择?
这个故事的结局似乎在无声的昭告:死去的就让ta死去,尊重死亡这个事实,否则太执着换来的定然是无法承受的恶果。
5. 《X的悲剧》by 埃勒里·奎因
第一次看奎因的作品,选择了这本堪称经典的《X的悲剧》,尽管年代久远,有些描写看起来显得做作,仍无法掩盖小说本身的魅力。所有侦探推理小说该有的东西,它都有;所有让悬疑故事更好看的元素,也都齐备。古典本格推理,除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也就奎因最让人信服了。
非虚构类:
6. 《带一本书去巴黎》by 林达
这是一本巴黎的旅行札记,但不同于普通的游山玩水,作者是循着法国大革命的轨迹,在巴黎做了一番“文化苦旅”。透过这本小书和作者的足迹,仿佛可以看到大革命留下的烟尘,以及带给我们的颇多思考。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作者谈到伏尔泰,即使他大肆抨击当时的朝廷和封建传统,法皇路易十五也没有因此要了他的命,反而一次一次的给予宽容。放在同时期的中国,呵呵,正是清朝文字狱最恐怖的时期。这么一对比,也就不难解释此后的世界发展动向了。
7. 《精要主义》by 格雷戈·麦吉沃恩(英)
其实全书的主旨再简单不过,就五个字——更少,但更好。参透了这五个字,你也就成为了作者口中的精要主义者。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找出真正重要的事情,放弃其余的冗杂,生活和工作都会更轻松。观点并不新,不过书中倒是切实给出了不少如何做到精要的建议。
8. 《查令十字街84号》by 海莲·汉芙(美)
这本书是随着《北京遇上西雅图2》的上映而突然热起来的,但爱书人应对其早有了解。两个爱书的灵魂,隔着大洋,靠一封封洋溢着温暖的书信彼此关照。私以为这真的无关爱情,那些强行附会汉芙小姐和弗兰克先生有某种情愫的说法我不是很能接受。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爱情这一种感情,基于共同爱好和情怀而建立的感情有时更加温暖人心。
9. 《自私的基因》by 理查德·道金斯(英)
从生物学、进化论的角度,向你解释为何我们生而自私——我们不过是受到自私基因操纵的生存机器而已。即使偶尔也表现出利他行为,但归根结底,我们的基因还是自私的。这本书盛名在外,但近些年也的确引发了不少争论,对于作者提出的观点,许多学者和普通读者都表示不能苟同。并且,这是一本必须静下心来仔细读才能读进去的书,作者的叙述语言确实令人感到晦涩和绕弯子,如果想寻求阅读快感,这本书不推荐。
10. 《你的灯亮着吗?》by 唐纳德·高斯(美)
乍一看书名还以为又是励志书,实际上却是一本训练思维能力的小书,作者用十分幽默的笔触串起几个案例,向我们诠释“如何思考问题、怎样解决问题”这个主题。有许多问题看似简单,但我们处理起来时却颇为费力,而当你自认为已经解决了问题时,这个解决方案又必然带来新的问题……此书虽短,对思维能力还是有所助益的。
这就是我的十月书单了,准备拥抱崭新的十一月!
p.s. 2016年只剩下两个月了,别等到明年元旦再去制定所谓的读书计划,随时随地,放下手机,把书读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