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小姨带着刚出生还不到两个月的小宝宝,来到姥姥家住了一段时间。这两天可是把可乐忙坏了,上学前要看几眼这个小弟弟,放学后还要陪在小弟弟的旁边玩儿。
昨晚接可乐放学时,可乐姥姥笑着对我讲述可乐与弟弟的故事。
晚上可乐弟弟又开始哭闹了,这时候可乐在旁边,边轻轻的拍着小弟弟哄着他,边对小弟弟说:“别哭了,来,你深呼吸”。
听完之后,我和姥姥都笑了。我对旁边的可乐说:“可乐深呼吸之后您的感觉怎么样呢?”
可乐说:“深呼吸可以调整情绪,我很平静”。
很多的爸爸妈妈说,孩子心情好的时候跟天使一样真是可爱,可是当有情绪发脾气的时候,我却不知如何是好,有时候我跟他好好讲道理却劝不了,我来硬的又压不住,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非常非常头疼,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们养孩子的时候会经历孩子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往往会享受宝宝开心时刻,却应付不了他们的愤怒或者沮丧,或者想像灭火一样,赶紧把他们的负面情绪扑灭。
下面先来讲一讲一些父母对孩子负面情绪的错误误区:
不可不知的秘密
误区一:认为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就是坏性格。
经常有父母描述孩子说,我的宝宝三岁了,脾气很急,或者他脾气很大,不听劝。父母认为孩子发脾气是坏性格。
误区二:认为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是做父母的失败。
经常会担心,孩子这样的负面情绪发展是不是对他不利,父母更加的焦虑。
误区三:认为孩子负面情绪表达是对自己的挑战
很多父母会说孩子才两三岁就和他们做对了,越不能做的事情,他就故意怎样去做,他们把孩子负面情绪看作是故意挑战
误区四:希望我的孩子幸福快乐,时时刻刻都快乐。
其实我很理解这样的心情,希望把最好的一切给孩子,希望他们快乐幸福,父母都这样。
问题是希望孩子时时快刻刻快乐并不现实,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必然会遭遇一些让他们不快乐的情形,比如现在可乐进了学校经也会受到老师批评或者和同学闹矛盾,所以我们要学会抓住这些不快乐的机会,帮助孩子认识和排解情绪,
误区五:父母过度保护孩子,千方百计取悦孩子.
很多父母都不舍得让孩子难过,这样子孩子就没有机会学习各种情绪了。
在我们家会在电视冰箱上张贴一张情绪脸谱图,每当看一个动画片的时候,我就会问他:“你觉得动画片里的人物是什么感受呢?“”或者有的时候偶尔问问他,“你今天的感受是怎么样?”
正是因为有这些误区,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父母没有应对的办法,父母没有意识到情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你不喜欢他就消失了,情绪还是一种主观体验,我们只能体验它,疏导它,而不可能把它压制住就能压制住,所以我们父母要明白:儿童对情绪的认知表达疏导等,都还在发展的初步阶段,成人能够清楚的分辨不同的情绪
而婴幼儿不能分辨清楚的分辨,只能笼统的感到这让我很不高兴,孩子往往会用直接的行为把情绪表达出来
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通过孩子的行为,语言,表情等线索,去准确判断孩子的情绪,只有这样才会搞清楚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背后的原因,才能帮助孩子真正的解决问题,不要动不动把孩子的情绪表达和性格动机挂钩,觉得他们是故意捣乱
纠正之前先链接,解决问题要先解决情绪
正面管教当中有一句话说,我们从哪里获得这样一个荒谬的结论,如果想让孩子感觉好,就要让他感觉更糟。
在我的课堂当中会做一个角色体验,这个时候家长会针对一个情形去指责孩子,我问过无数的角色体验的家长,他们感觉怎么样?
家长会说,感觉很不好。
问“那你会做得好吗?”家长摇摇头。
是的,所以在纠正孩子的问题之前,你一定要先与孩子产生链接,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要先解决的是情绪。
很多父母只看到行为,觉得大喊大叫或者摔东西,这样的行为不好必须要纠正,而没有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情绪,其实这便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父母要观察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去纠正行为
如果父母和老师对孩子情绪不重视,他们会觉得很困惑,现在这种感受让我很难过,我不知道怎么办,而且他们可能会用更激烈的方式来表达,以达到引起父母或者老师关注的目的;如果父母只关注到孩子行为,而不理解行为背后的情绪,往往会训斥孩子,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你怎么能摔东西,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不能认识自己的情绪,也不能接受自己的情绪,认为自己情绪是不合适或者是错误的。
情绪引导是也是有步骤的,每一步我都会详细的讲解,但是我想指出来让孩子不是做实验,不是按照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来进行的,在真实的生活中,在特定的情形下,父母要对各种情况很快作出判断,做出合适的反应来,这个时候你不一定要遵从这些步骤,可以把步骤打乱.
父母第一需要观察能力,第二需要整合能力,这样才能灵活运用
01
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父母要帮助孩子定义情绪,比如说,你脸红挥拳头就是生气了,帮助小孩子慢慢的了解自己,这种情绪是生气帮助他学习用语言表达情绪,或者用合适的行为来表达
在我们家冰箱上就会一直贴着一张情绪脸谱,这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35种表情,时常跟可乐进行情绪对话,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或者是在看动画片的时候会问起他,你觉得动画片里的人物他现在的感受是怎么样?
时常的与孩子进行这样的对话,也和他们进行定义情绪给情绪贴标签,那可以看一些介绍情绪的绘本,小朋友适合直观的学习,看绘本的时候他会认识到,遇到这个情况是这个情绪。
当孩子可以自如使用语言了,我们可以逐步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感受。若孩子感受到某种情绪的时候,他们的感受可能是模糊的,我们帮助他用语言描述的时候,他会明白,原来这个感受是有定义的,这样他就知道情绪是有边界的,是可以控制处理的,是生活的一部分,用语言去表述情绪可以比较快的帮助孩子从不安的状况中恢复平静
晚上把可乐从姥姥家接回家的路上,可乐跟我谈起,他刚上小学,老师开始教他们做第9套广播体操,他对我说:“我很苦恼的是,我不会做跳跃运动,但我最擅长的是全身运动,”于是就在我面前开始操作起来
我也看到跳跃运动的时候,可乐实在是有些身体不协调,尝试了几次有些泄气了,我很认我抱认真的看着他,认同他的感受说:“是啊,妈妈能够理解,这个跳跃运动很难,确实是需要手脚全部都要协调起来,妈妈小的时候学习这套操也是这样的,我最擅长的也是全身运动,对于跳跃运动我还是有些陌生,不过后来妈妈经过长期的练习终于学会了”当我这么说时,可乐就没有继续在我面前埋怨跳操有多难,而是邀请我和他一起来练习。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引导他们的思路,从消极情绪转移到怎么解决问题这个积极思路的过程,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02
认同孩子的情绪
认同和接纳不一样,认同不仅仅是接纳,还让孩子感觉到情绪是合理的
我想所有的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一生气就会打人摔东西,或者是说趴在地上哭。
有一次在我的课堂中有位家长很苦恼的说,她的孩子一生气她就会用头撞墙,这个时候引起了家里人所有人的关注,爷爷奶奶会跑过来立马抱住孩子去哄他,而他会认为这种方式是处于骄纵,于是对孩子使用冷处理,其实这种方式时间长了之后对孩子的行为没有任何的改善,于是很苦恼,问我该怎么办?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妈妈,对于孩子发生的这种情绪都是采取的是忽视的做法,所以孩子的情绪一直在,那你采取的行为可能还是对他来说也不管用,所以最重要的一步还是你要认同孩子的情绪。
有一天可乐对我说他想吃香蕉,我对他讲家里边没有香蕉,要不我们去超市买吧。
这个时候可乐就不愿意了,说我偏要吃香蕉。我在想这个时候家长肯定会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任性,家里没有什么偏要吃什么,于是我对他说:“可乐, 你很想吃香蕉是吗?”
“嗯”可乐回答。
“我也很想吃香蕉,我在想如果我们做一个水果沙拉里边有香蕉,有苹果,有草莓,再撒一点沙拉酱,哇,这个味道实在是太好了”我做出非常享受的表情来,可乐立刻对我说:“妈妈,我们快点去超市吧”
我给可乐描述的是吃沙拉的蓝图,他就很配合的,让我带着他去超市买,孩子是用他的情绪面对这个世界,当他一心一意想要吃的时候,我们跟他讲道理,他是听不进去的,当他得到了你的理解心情平静下来,你再讲道理他才会慢慢听得进去,所以不要说,孩子不听道理,孩子只是需要成人理解他们的情绪,得到理解后,原先困扰他的问题可能就不再困扰他了
很多父母会问我,孩子入园的时候想爸爸妈妈会哭怎么办?可能很多父母会说,不要想爸爸妈妈了,爸爸妈妈下班了就马上来接你,虽然孩子接受了父母不要想爸爸妈妈这样的信息,可是他想爸爸妈妈的情绪并没有得到疏解,同时还会对自己这种感受很内疚,觉得有这种感受不应该,所以我建议父母也好,老师也好,要先认同孩子想父母的这种感受。(之前有一篇文章是分享:孩子说:“我想你,妈妈”,父母怎么回答很重要)
让孩子学习恰当的表达情绪,我们认同和确认孩子的情绪能让孩子明白一件事,不管你正体验着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我都能理解,我认同你的感受,但是怎么发泄和表达这种情绪呢,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不过表达情绪的行为确实有好坏之分的。
小朋友生气或者遭遇挫折的时候,推倒别的小朋友扔玩具等等,认同这些情绪的同时容忍这些行为,孩子会认为这样表达情绪宣泄情绪是对的,他就不能学会控制情绪,所以我们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是,可是你打人,扔玩具是不对的。
父母可以让孩子想一想,什么样的发泄方式,既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也能不破坏东西,可以用语言讲出来,可以用画画,也可以想象在自己头上冒烟,小朋友会想出很多的创意办法来。
之前针对可乐的情绪,我们和可乐做过情绪选择轮,问他用什么样的方式能让你的感觉好起来。可乐的办法是第一,要喝凉水;第二,散步;第三,扇风扇;第四,读绘本…总共说出了7~8种来,这些想法真的也是让我感到很惊讶,看来孩子的想象力真的是比我们大人要多多。
03
启发思考
通过解决问题来疏导孩子的情绪,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对孩子情绪表示理解和认同,他们就能平静下来,但也有时候仅仅认同情绪还不够,我们需要启发孩子思考解决问题
孩子心爱的玩具坏了,哭闹不已,有些父母会不耐烦的说:“一个玩具有什么了不起的,别哭了再去买一个”。
可是家长也许不理解孩子的心情,他对玩具是有感情的,你买一个新的并不能代替他对旧的那个感情,这个时候我们要理解他玩具坏了。“你很伤心,来到妈妈这哭一会儿,我们想一想办法接下来怎么办?”这一句话,孩子的感受到了父母的认同就会慢慢平静下来
然后我们可以说这个玩具的功能是坏了,但也许不影响玩儿,也许孩子可能会自己找到办法,或者我们可以用启发式提问,问问孩子,玩具坏了,那你猜猜这个玩具在不影响功能的情况下,我们还能怎么玩呢?当他开始思考,他的情绪就已经得到了排解
作为父母,在面对孩子负面情绪或者过分的行为时,首先要警惕在认识孩子负面情绪的误区,在观念上要从关注行为转变到关心情绪,并进一步学会帮助孩子疏导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慢慢学会表达对,他进入幼儿园以后,今后面对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将大有裨益,所以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还和孩子一起经历这些宝贵的成长过程。
部分内容感谢儿童心理学博士:陈忻老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