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之前,人教版语文七年级教材收录了鲁迅先生的《风筝》,我读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不太尊重孩子,认为孩子玩是没有出息的。其实玩是孩子的天性。也许正是咱们的教育制度,教育现实抹杀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封闭了孩子爱玩的思想,禁锢了孩子爱玩的活动。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再造指出要把教转化为学,把学转化为玩,让学校教育生态和学生发展质态发生改变。
在教育上贪玩不是指随意闹着玩,不是指随随便便做游戏。指的是一些能长智慧、能体现老师高超的玩的本领,动的时空的玩。虽然说在课标中没有出现玩这个词,但课程里面都强调实践,强调活动,强调过程性目标和心理情感体验,这就是高水平的玩。课程里的玩是一场严肃的游戏,有三个阶段玩味、玩索和玩绎。玩味即学习欣赏;玩索即再思考,探究;玩绎是最后的应用与拓展,学以致用,用以治学。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玩法”,由此对学科课程就践行了独特的学科教学主张,比如语文是优雅的、数学是玩索的、英语是竞秀的、品德是体验的、科学是经历的、体育是炫动的、艺术要展演等等。所以无论哪一学科的老师,我们都要会玩并慧玩,要“立志可爱”;要打破禁区;要发乎童心。我们要多给课堂加一点戏份,努力驱动学生卷入玩—动之中,走向乐学的圣境。
真学的实质在于尊重学习的真教,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学习愿望,尊重儿童的学习能力,尊重儿童的学习个性和学习差异,因为尊重学习是真教的命脉,是真学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