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元旦期间,《经典咏流传》做过有关苏轼诗词的一期,著名歌手谭咏麟演唱了《定风波》。每次听这首歌,它都会带给我一种“参透人生”的错觉。
恰好当时县“三名工程”组织了读书活动,分发了《苏轼十讲》这本书,让我从学生时代对苏轼诗词的印象,迈入对苏轼人生的品读。但是品读大文学家苏轼,还是要回归他的诗词。
苏轼诗词中的“自喻”,有“鸿”,有“牛”,有“月”。
“鸿”是约1060年,二十三岁左右的苏轼仕途刚刚起步,独自去外地上任,第一次写出了与“鸿”有关的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此时的苏轼,有与弟苏辙联名并中、顺利为官的欣喜;有初入仕途、对未来职场的美好憧憬;也有故地重游、物是人非带来的对为官之路不确定性的慨叹。 进而,上升到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感悟:人生路上有很多不确定性,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偶然性”呢?诗人此时的态度是留下痕迹,记录感受,即使痕迹湮灭,但感受得以与人分享,便给了自己的人生一个交代。——这能不能看作是苏轼在为官不断贬黜的路上,用他的诗词,“带火”一座又一座城市的起始呢?
“牛”第一次作为自喻出现,是诗人在五十岁时(约1087年),多次经历贬谪、流放,苦于人生境遇的重复无趣,而在《送芝上人游庐山》中写到的“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此时诗人在积累了厚重的人生阅历,经过了长久的人生思考和总结之后,对自己时下境遇的无奈。之后的再一次贬谪到岭南之后,又有关于“牛”的自喻:“我似老牛鞭不动,雨滑泥深四蹄重”······
“月”的比喻,更多的是作者对自己心境的比喻。1100年,离开贬地北归途中的苏轼,写出了“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一次次悲喜是对灵魂的洗礼,此刻生命是澄澈的,心境是开阔的!1101年,苏轼又有一诗将自己的心境喻为“月”:“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终于解脱了,终于觉悟了,任何时事都可以等闲视之了!
——从“鸿”到“牛”到“月”的变化,用本书作者书中的评论:“‘雪泥鸿爪’之喻中暗示了那个太大的空间,在'磨牛‘之喻中变得太小。这是一种时、空交换的关系,时间久了,空间便小了。”“月”之心境是诗人经历了人生,看清了人生的本来面目,与人生和解,与自己和解,悟出了人生的最终意义。
——这不也是现在社会人生的真实写照么:青年时代一腔热血,离开象牙塔初入社会,虽有迷茫,但更多的是心怀“诗和远方”。到了中年,尤其是经历了人生起伏之后,更多的是眼前的柴米油盐。到了暮年,一切看开,卸掉所有的包袱,心如月明,归于平静。——“仿佛生命就是这样一首诗”。
想到这里,又觉得东坡居士就是这样一位“常人”,就是这样一位“接地气”的“文化人”,就是这样一位适合每个年龄段的“灵魂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