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是谁(节选)
瑜伽信仰的伟大导师拉玛纳·马哈希(Ramana Maharshi,1879—1950)曾经说过,一个人要获得内在的自由,就必须不断地、真诚地问:“我是谁?”他说,这一点比阅读书籍、学习祷文或是前往圣地更为重要。你只需要问:“我是谁?当我看的时候是谁在看?当我听的时候是谁在听?谁觉知我所觉知的事物?我是谁?”
也许在探讨核心问题之前,我们需要退后一步,先提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当你10岁的时候,你会在镜子里看到一个10岁孩子的身体。这个你与你现在会看到的成人身体难道不是同一个你吗?你所看到的东西已经改变了,但是你呢?那个照镜子的人呢?你的存在是否具有连续性?这么多年来照镜子的难道不是同一个存在吗?你必须仔细考虑这些问题。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当你每晚睡觉的时候,你会做梦吗?是谁在做梦?做梦意味着什么?你会回答:“做梦就像我的脑海中在播放电影,而我正在观看。”是谁在看?“是我!”那么,这个你也是那个照镜子的你吗?正在读这本书的你也是那个照镜子以及观看梦境的你吗?当你醒来时,你知道你曾观看你的梦境。这显示了存在者的有意识觉知的连续性。拉玛纳·马哈希只问了几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看的时候是谁在看?你听的时候是谁在听?是谁在观看你的梦境?是谁在看镜子里的映象?是谁拥有着这些体验?如果你想给出诚实的、直觉性的答案,你就会说:“我,是我。是我在这里经历着这一切。”这几乎是你能给出的最好的回答。
事实上,你不难意识到你并不是你所观看的客体。这是一个关于主客体的经典案例。是你,即主体,正在观看客体。所以我们不必依次审视宇宙中的每一个客体,以确认那个客体并不是你。我们可以轻易地归纳出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你是正在观看某个事物的主体,那么这个事物就不是你。所以你可以立刻知道你不是外部世界。你是正从内心深处向外观看着世界的人。
这个问题轻松解决后,至少我们已经排除了不计其数的外部事物。但是,如果你不是所有外部事物中的一员,那么你是谁?你又在哪里呢?实际上,你只需要保持关注,并且认识到即使所有外部客体都消失了,你仍然会在内心深处体验到各种感觉。想象一下你会有多害怕。你还可能会感到沮丧,甚至愤怒。但是感觉到这些情绪的是谁?你会再次回答:“我!”这就是正确的答案。是同一个“我”在同时体验外部世界和内部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