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所在的这个小镇上一些低收入家庭,差不多都用上了一种专烧锯末的土灶台,人们叫它“锯末炉子”。当时家家户户都忙于勤劳致富,有了钱就盖新瓦房、打新家具,街上的两家锯木场整日整夜地锯解木料,锯末也就堆积如山。不知是谁发明了一种烧锯末的炉子,既方便又省钱,后来就得到了推广。
锯末炉子的构造极其简单,用砖头砌成一米来高的方形或圆形的灶台,在离地半尺高处安上一块留有孔洞的铁板。往炉膛内装填锯末时,先将一根手腕粗的木棍立在铁板上,然后填锯末。装填的锯未必须用双手按实,这样不仅烧的时间长,而且不容易烧塌。炉膛内的锯未装好后,就将木棍轻轻抽出,锯末中间就留下一个圆孔。在炉子下面点一把柴草,或者将一张纸卷成筒,点燃了从上面丢进圆孔里,不一会儿,圆孔里就腾起了烟火。满满一炉子锯末,从中间的圆孔朝四周慢慢烧,一般可以烧几个小时。炉子里的锯末快烧完时,再将木棍立在中间,然后往四周填锯末。木棍刚抽起来,就有烟冒出,紧跟着火苗就起来了。如果暂时不用炉子,就拿半块砖盖在上面,随时打开随时用,炉子不会断火。
别看锯末炉子的构造简单,作用可大了,大家用它烧水、煮猪食,可以节省大量木柴。此外,还能用它做饭炒菜。那些居住在街边的农户,不像乡里人那样有自己的柴山,也不愿花钱去买木柴、木炭,烧锯末成了不错的选择。
后来,一些在街上开剃头铺子和煎饼铺子的人,也烧起了锯末炉子。锯木场里的锯末,由最开始的不收钱,到一麻袋卖两毛钱、三毛钱,再到卖五角、一元钱。不过,它越涨价却越供不应求。直到后来煤炉子普遍出现,锯末炉子才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
(本文作者我的父亲:郭中华(湖北省襄阳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汉水》《襄阳晚报》《襄阳日报》《速读》《楚天都市报》《农村新报》《精神文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