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国际庄的城中村。
姐妹两个,都是普普通通的城中村妇女,年龄相差不大,都没有上过什么学,过着和大家一样平静的日子。到了结婚的年龄,在父母和亲友的张罗下,姐妹俩也先后嫁人了。
姐妹俩也都嫁给了当地普通人家,老公在市里打工,老婆在家里照顾父母和小孩。两姐妹好像是商量好了一样,都在自家门口开了一家小店,也可以贴补点家用。
日子就这样慢慢滴过着,俩家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孩子年龄相仿,都在上小学。双方过年过节也互相走动,谁家有什么事儿,只要吱一声,也都当成自家的事儿去帮忙。
这种改变,甚至可以说是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足以对两个家庭未来的命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就来自政府的“三年大变样",那就是要对位于市里面的城中村进行改造。政府对拆迁户给以一定的补贴,更重要的是开发商会给拆迁房房子,还有现金。他们也从农民变成了市民,告别了旧日的生活。
因为妹妹嫁到的那个村位置比较好,自然受到开发商的青睐,很快就开始拆了,补偿条件也很优厚。房子很快就盖好了,妹妹家得到了一家店铺和两套住房,以及不少现金的补偿。好像是在做梦,妹妹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妹妹把店铺拿出来和别人合开了一家快餐店,自己也不用打理,收入还不错,肯定比原来的小店要强得多。
更关键的是,小区旁边就是一所石家庄有名的中学,无形中,房子又增值了,成了学区房。孩子入学就不用再花钱、再找关系了。孩子也就没什么压力,学习轻松了,成绩也提高很快。
再回头看看姐姐,因为没有被拆迁,还在照顾着自己的小店,还过着原来的生活,只是与妹妹的差距已经太大了,以至于心态都产生了偏差,姐妹间的走动大不如以前了。
更为要命的是,自己的孩子也到了上中学的年龄,自家旁边没有什么像样的中学,要想上好学校,那就得再招人、再掏钱,这对姐姐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儿。不甘心让孩子就上个普通中学,那又能怎么样呢?只能怪自己没有妹妹的好命。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我想,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字,非“拆”字莫属,估计没有太多的人会反对我的观点。就这么一个拆字,拆出了多少人间悲喜,拆出了多少世态炎凉,拆出了多少命运涂炭?
难怪连著名的巴黎时装周,也把这个“拆”字当成中国元素,在华丽的时装上全新阐释。他们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内涵对普通的中国人意味着什么?我也不知道,这是该点赞呢,还是该觉得是一种耻辱?
咖叔不会哪一天也被拆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