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王小波的这篇文集时候,脑子里想起的是叔本华的一本书:要不孤独,要不庸俗。
很多时候,沉默并不是一种说话的方式,而是一种对事情的态度。或者有时候,是一种心理上,把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的距离感。沉默的人,不喜欢或者不习惯与他人建立联系,但是这并不妨碍,在内心里,他们长成了一个孤独的思想者。
在遥远的古代里,有一个国度,叫做花剌子模。在这个国家里,说好消息的人会被奖励,说坏消息的会被喂老虎。那么问题是,需要汇报的事情总不会都是除了好就是坏,那么那些模凌两可的消息呢?大概只有站在了老虎笼子面前,才知道答案吧。因此在那里,大概人人都想要抢着去报告好消息,不愿意汇报坏消息。我猜想这个国家的国王,应该曾经受过什么心理创伤,才变成了这样极端的性格。我还有一个疑问:那些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想要变的“不一样”的人们,如果有幸虎口脱险,不知道下一次还会不会坚持有坏消息就上报?
这让我想到,在行为主义的心理学上,有一个很经典的实验,叫做:斯金纳的箱子。其原理就是:实验中的老鼠,按一下杆子就会得到一份食物,久而久之,老鼠就形成了一种想法,即:按杆子=食物。若是另外有一只老鼠,性格叛逆,想着:我就是不按杆子。那么到最后它很有可能就会饿死。问题来了,你是要活着呢?还是要不屈服绝对力量的暗示死亡呢?在这篇文章里来讲,这个实验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的行为模式是可以根据环境而改变的。如果今天老鼠要得到食物,需要的是摇一摇铃铛,那么,老鼠就会弃杆子而选铃铛。夸张点来讲,如果某一天需要老鼠写字才能给吃的,时间长了,说不定还真会变异出某个咬笔杆的文艺鼠。
所以说,言归正传,一定程度上来讲,我们和老鼠也是蛮相似的。渐渐的,大抵没有什么人愿意再当那个“不一样”的人了。毕竟死过一次,方知生命可贵。然而这或许毕竟是一个类似于“童话”的故事,放到现实中的古代来,文人的笔一直被称为是最锋利的剑,但是就算是剑,也有不敢去碰的人。在中国古代,有一种职位叫做言官。言官者,监察官员作风,行口诛笔伐之事者也。但是凡所有的进言,在最后都会被冠以关心社稷安危,为皇帝分忧解难的前提。是以,这便也很难说不是文人的“狡猾”。大势所向,即便是不苟同,但也不愿意自己去被喂了老虎。
这应该是大部分人的选择了。
但是,王小波说:“我是不愿意承认文人的狡猾的。”因此,至少在我看来,王小波应该是属于沉默的“老实人”,对他来说,与其被奖励,倒不如近距离观察老虎来得有趣。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在书里说过:曾经看到一本书,叫做《两种文化》,他觉得这本书很有好,这里面有一句话,他深以为然:“思索是人类的前途所系,故此,思索的人,超越了现世的人类。”换句话说,应该就是:思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学会了思考的人类,相当于一个可以打小怪兽的超级赛亚人!总而言之,就不是个普通人。
但是这类的书,在其他人看来却觉得这枯燥乏味。因而,在我看来,王小波一定是拥有一个与常人不一样的笑点。这样一来,倒也不难解释他会被李银河吸引。两个在外人看来有些另类的人,走在了一起,他们曾经一起研究文化,研究各种“现象”,还研究同性恋,在王小波眼里,李银河一定是个直率,学识渊博,与众不同并且可爱的女人,所以他为之疯狂。
这样与众不同的笑点和眼光,我想大抵就是:神的世界,凡人不懂。再举个例子:纳兰容若有一句词,写的是李清照,即“煮茶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在李清照和丈夫新婚之初,两个同样有才的男女,因为互相欣赏而走在一起,他们日常的乐趣莫过于书房里面赏玩古籍,品鉴金石,煮一壶茶,茶香袅袅。泼茶如同泼墨,肆意而文雅。不过这样的生活,在广大群众眼中,或许就太“不接地气”了。辛辛苦苦煮一壶茶,居然泼着玩,莫不是疯了!茶叶不要钱?茶水不要钱?煤气不要钱吗!
李清照若是要与这些人讲泼茶的道理,真的是要讲干了口舌,别人尚不能理解。因而沉默便是最好的解释。
曾经一个教我心理的导师说过,人们在被触及到内心问题的关键时候,会开启自己的防御机制来免受伤害,那就是沉默。沉默,即是无声的对抗。你问我的问题,让我感觉不舒服,我不说话总可以吧。往往这时候越能说明,已经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因而沉默,大概就是因为心里藏着事情。
不是有句话吗:有故事的人,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个题外话,沉默这是一项颇为好用的技能。小的时候做坏事被抓住,母上大人拿着鸡毛掸子问:“你说不说!”我头一扭,不说,打死也不说,能奈我何?何况就算讲了,母上大人也不一定能懂。毕竟在我眼里的“研究”,和在母上大人眼里的捣乱是划等号的。当然这种现象,随着我长大变成了一个俗人之后就不存在了。
沉默的人,之所以难以接近,那是因为他们给你的,关于他们自身的信息太少。很少有人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所以,如果贸然的给他们下定义,种标签,很有可能被嘲笑的会是你自己。
最后,让我说一句荷马史诗里的话,装一下逼:“人们常说的命运,不过是他们自己愚蠢行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