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四月的春风拂过北京,总书记挥锹培土的剪影与十四亿人民的绿色期盼交相辉映。十三载春秋更迭,总书记的植树足迹丈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刻度,更镌刻着共产党人“绿意长存”的初心印记。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念念不忘”的执着,在绿意萌发中读懂三重精神密码,让“此念”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光芒。
读懂“绿意长青映初心”的战略定力,“植树足迹”里沉淀着永续发展的生态智慧。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思考,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总书记以植树为笔,在中华大地上书写着生态文明的壮丽诗篇。党员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血脉:在产业布局中严守生态红线,在乡村振兴中培育绿色动能,让光伏蓝与生态绿交相辉映,使“含绿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要像保护眼睛般呵护生态环境,用系统思维统筹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让每一片绿叶都成为生态文明的生动注脚。
读懂“枝叶关情系民心”的宗旨本色,“植树足迹”里饱含枝叶关情的民生温度。当总书记将树苗植入黄土地,种下的不仅是绿色希望,更是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从城市公园的生态廊道到乡村的口袋绿地,从蓝天保卫战到碧水保卫战,生态惠民工程始终是民生答卷的厚重底色。党员干部当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既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又要创新“生态惠民”机制,在老旧社区打造生态会客厅,在工业园区建设绿色屏障,让群众在“推窗见绿”中感受民生温度。要始终把群众满意度作为生态建设的标尺,用绿色发展的实际成效书写“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生动实践。
读懂“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担当气魄,“植树足迹”里激荡迎难而上的奋进力量。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考卷,总书记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战略远见,为美丽中国建设锚定坐标。从长江十年禁渔的生态自觉,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球担当,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党员干部当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在新能源赛道抢占先机,在生态修复中创新科技,以“钉钉子精神”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要像守护眼睛般守护绿水青山,用“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新时代书写“绿意盎然惠民生”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