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篇第十08
【原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大意】米饭不嫌舂的精细,肉不嫌切的细薄。食粮放的过久,变坏或变味就不食;鱼类,肉类腐败就不食;食物跟平常的颜色不一样不食;味道不对不食;不是正餐时间不食;宰杀方式不当的肉不吃;没有适当的酱不吃;肉虽多,但不吃过量;喝酒虽没有限制,但依自己的酒量,不喝醉出丑;街上零卖的酒肉不吃;桌上生姜不可撤下,食物不吃过饱。国家助祭的胙肉,当天就分发给他人,绝不能超过三天,过三天,便不能再吃了。 吃的时候不要交谈,睡下后,不要再讲话。虽然是粗饭、菜汤、瓜类,吃前也一定要内心诚敬地先祭拜祖先。
【一点启示】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千万不可无礼而让人看低。吃的营养均衡,干净卫生,不过饱,要按时,不吃零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浅谈】
(1)本章可谓舌尖上的春秋,孔子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好的饮食及其习惯,大家一起来看看孔子的十二不食。
(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先看第一个不食,米可以精细,适合年龄大胃口不好的老人。白面、细米对有些挑剔的老人,没有什么不对,粗粮细作没有什么绝对不应该。脍,生肉,不厌其烦的精工细作,直接吃,古代就有,不是今天日本发明。饐,米受潮,餲,馊味,馁,指鱼肉变质变味,败,指肉类变色变味,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都不能吃。
(3)第二,色恶,不食,食物颜色变得不正常,难看,可能是不正常的加工或变色,比如蓝色的米饭,太奇葩了,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有问题而停箸。
(4)第三,臭恶,不食,这个今天好理解,前一个从颜色看,这个从味道讲,闻起来恶臭,不吃。所以臭豆腐一定是南方人发明的,北方人首先在味道上抵制。包括榴莲,南方的水果,北方真没有闻起来臭,吃着香的水果或饮食。
(5)第四,失饪,不食,没熟,不吃。也好理解,谁爱吃夹生饭,当然这里排除北方有些人特别喜欢吃硬得如棍一样的柳巷面,这是回民的做法,汉人几乎没有。
(6)第五,不时,不食,有两个意思,今天可能是不当季的东西,不吃,比如不吃反季节蔬菜、水果,孔子那个时代当然不是这意思,应该是不在饭点,不吃,比如佛家后来讲的过午不食。
(7)第六,割不正,不食,是肉要切的方方正正,切的、摆的不美,不食,难道孔子是强迫症?这个可能反映出孔子尚礼,讲究仪式。
(8)第七,不得其酱,不食,山东鲁菜以重味浓酱为香,酱料都比较讲究,这个可以理解,不仅是杀毒消菌,更是为了更好的发挥食物本身的营养。
(9)第八,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气同饩,不可肉吃撑了,要与主食般配。小时候父母甚至吃饭时给孩子定规矩,一口饭,一口菜。当然今天太多人,外出就餐,只吃肉、菜,不吃主食,尤其吃火锅的时候。
(10)第九,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山东人特能喝酒,无量,从孔子看,由来已久。但是不及乱,要有节制,不可喝醉,酒品见人品便是如此。在集市上随意买到的酒与干肉,因不是固定作坊的东西,不敢保证质量与新鲜,还是不吃为好,今天一样。
(11)第十,不撤姜食,不多食。姜食一是提味、暖胃,还有一功用,杀菌,今天日式餐厅还保留。当然,毕竟是调味,不可当饭多吃,否则,舌头爽了,肠胃受不了。
(12)第十一,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祭肉必分而食之,代表国家的完整与团结,包括互相的认可、信任与接纳。中国人经常话不多说、明说,互相留面子,靠你自己去看、去悟。如孔子胙肉不至,只好心灰意冷,去国离邦,周游列国。祭于公的肉拿回家不过夜,当天煮熟吃了;自己家祭的肉不过三日,因为祭礼至少是一整天,第二天方可撤下再去加工,第三天,就算了,依然是卫生文明。
(13)第十二,食不语,寝不言。最简单理解就是嘴里有大口饭,不可讲话,睡前不可兴奋地聊天,卧谈,兴奋了睡不着,影响身体。我们今天恰恰相反,吃饭时社交,社交即吃饭,包括国宴也如此。更高级的做法是可以尝试一下安安静静的吃饭,一口饭试着嚼十五下再咽下去,让大脑神经和胃神经同步,更是保持正念、美食,讲求味道,道家养生之法。大家试一下,如此坚持三个月,一定瘦下来。
(14)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更是礼仪的代表,虽是粗茶淡饭,一样可以祭祀祖先,感恩天地的馈赠。更是内心澄静、感怀的态度,这点东西方文化一样。无论美味还是普通,丰盛或简单,依然可以感谢,感恩,心怀诚意,认真对待眼前的食物,不浪费,不挑剔。
(15)从这看出,中国礼仪之邦不是光讲形式,从吃饭这些礼仪看、从日常起居中,个个在合乎理的基础上,都体现了爱惜身体、爱惜生命,讲究礼仪文化。食品安全与卫生,从周礼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损,从好好吃饭,好好休息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