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下午的时候看到司马迁与《史记》的创作这一段,说到司马迁为写史记,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去收集史料。
司马迁大约22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主要职责是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他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的最南边是昆明。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评价之高,名副其实!
他早年的实地游历为他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有句话这样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就说“行万里路作万卷书”。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常常感觉文思枯竭,无话可说。也经常阅读很多名著作品和精炼的新闻报道,甚至很多关于写作技巧的书。有时候还可能去参加一些写作培训班。但是写作技能还是得不到很大的提升。
探究其中原因,可能跟个人的经历有关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积累足够的素材和人生阅历,再好的技巧也是无从着力。
司马迁行万里路而作传世经典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大概也是旅行的意义吧。
以前到过的地方也不算少,只是从来都不去记录各地的风土人情,或者历史景观,甚至连照片都没有留下几张。只残存一些零星的记忆。
上海的博物馆历史的深邃、南京路的繁华,江苏扬州的古典人文及南京古城的沧桑,安徽黄山的壮丽山川美景,山东青岛纯净海滨和济南的老城厚重,湖北武汉浓烈的学识气氛和本地女子的彪悍,福建晋江工厂劳工的恶劣的生存环境,浙江台州似乎只记得名字,只剩下这些了。
这样的记忆已经算是比较久远的过去,最近几年公司组织的旅游都没有参加,认为无非就是换了个差不多的城市短暂居住而已。其实可能就是自己喜欢宅,不愿意出门才想的理由。
而现在,想要写作而缺乏思路,原因大概也是以往对生活关注得不够细致吧。
朝九晚五的工作习惯,两点一线的行进路径。针尖大小的方寸之地,困住的不止是人,更是思考和着眼的范围。
或许可以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不需要目的地,走到哪里算哪里。
上班的时候可以经常改变路线,看看不同的行路人。
可以跟一些从来没接触的随意拼个团一起旅行,不用说太多话,不需要奉承或者迁就彼此,聊从来不涉及的话题。
可以去一个从来都没去过的城市,可能是去听个音乐会,也可能只是毫无目的地小住两天。
还可以去登一座从来没去过的山,在山顶看看书,或者只是安静地坐一坐。
……
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想要捕捉生命的闪光点,描绘真实贴切的风景,书写见字如面的故事,挖掘生活的价值真谛,需身临其境,全心全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