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令人开心的,是我给班上的娃娃编辑了一本书。严格说,也算不上一本书,只不过是孩子们的一部作文集子。但这样的书,孩子们却格外喜欢,超过了其他任何一本书。
为什么要编这样一本书?没有高大上的理由,仅仅源于一句约定。
2020年秋学期,我接手新一届四年级班级,发现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写作上有畏惧心理。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畏惧心理,让他们能亲近文字,我开始着手一系列读写计划。
开学第一节语文课,是诗歌课。主题为“美妙的文字”。我给他们读四五岁孩子写的童诗,给99岁的老奶奶写的诗,读中国金波爷爷的童诗,读美国谢尔希尔甫斯坦的诗,读我写的即兴小诗。
“孩子们,文字就是这样有趣,好玩,可亲。无论你是谁,只要靠近它,拿起笔书写它,用它来描摹这个世界,表达自我,你就会拥有如诗如画的生活。”
“从今天开始,我们约定,拿起笔,自由的,勇敢地书写自我,无论是日记,还是平常作文,凡事用心写的文字,就展示在班级学习栏里,大家留言点赞。期末,我们把这些文章装订成一本书。”
从此,我便日夜忙碌在孩子们的文字中。晚上写的日记上传到群,一篇篇阅读,标记出写的好的,第二天课前读给全班同学听。每周末把一周以来写的好的日记,单元作文,打印出来,第二周星期一,张贴在学习园地。
“同学们,上周优秀作品已出炉,欢迎大家围观点赞,当然也可以留下自己的建议哦!”
哈哈!一下课,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拥到教室后一角的学习栏,一边读,一边用红笔留下自己的签名。
“孩子们,红色签名越多的作品,可以推送给“童心之语”公众平台发表。”
于是,孩子们开始留意谁最多,作品被张贴出来的孩子,尤为在意,生怕自己的作品落后。
有些孩子的作品上签名少一些,怕打消积极性,我安慰他们,不要紧,贴出来的作品都会收录到班级作文集。
如此每周反复,偶尔我若因忙碌,一时没有把作品打印好张贴出来,便会有这样的催促:“老师,这周的作文展示咋没更新呢?”如果,我还没来得及宣布一周获赞最多作品名单,又总会有孩子提醒我:“老师,这周的作品获赞数我已经统计出来了。”因此,你不得不坚持下去,为了这样的期待。
期末到了,大家都投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之中。而我,不得不考虑作文集的事儿了。我把本学期孩子们给我发的电子档一一清点,发现还不是小数目,共篇,约字。孩子们发的电子档格式不一,有些干脆不是用word文档形式发的,直接通过微信对话框发的文字,需要一篇篇统一格式,再次核对有无错别字。既然是编辑成书,却是马虎不得的。
我把孩子们的文章分为两类,一类是课本“单元作文”类,这一类放在书的前半部分,可以期末复习用。另一类为“自由作文”类,大多来自于日记或西部作文大赛作品,这类文字比较自由随性,互相阅读可打开写作视角。
初稿册子打印出来后,我又一篇篇阅读,并清点作品,发现班上还有几个孩子没有作品,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有一篇作品,有一份欣喜和力量,我又翻开这几个孩子的作文本,日记本,寻找作品。后来,有几个孩子实在选不出来作品。发书那天,我找了这几个孩子单独交流,鼓励他们只要努力,第二本书上一定会有作品的。
我给孩子们承诺发书的日子往后推迟了一周,原因是文集的编辑,核对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超出了我的预想。整整两个星期的业余时间,我都是在电脑前,打印部前度过的。
那段日子,每天到校,都有孩子来问我,老师,作文书好久发呀?
发书那天,几个家长朋友一早帮我们把书拿到教室,放在教室前面。孩子们到学校后,个个神神秘秘,奔走相告:知道吗?今天要发作文集啦!班级里,像有喜事儿一样。他们上课比平时认真很多,我知道,他们是想表现好点,希望老师能早点发书。
那天最后一节课,我发了书,整个教室里,像有人指挥似的,没有一点声音,只有一种姿势,那就是我爱极了的一种姿势:读书。
那段日子,每天课堂复习课很紧,下课哪怕几分钟,他们也会拿出作文集子来看。
我想到了甘肃的薛慧琴老师,他开发的生本化课程,用学生的作文教作文。我想到了全国作文教学名师管建刚的讲座里,反复强调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不是传技法,而是提兴趣。
一本作文集子,那些文字算不上妙语佳句,却让孩子们如此沉醉。那是因为,这些文字是自己的,是身边同伴的,它们离我们那么近,只要稍稍努力,我也可以做到,我的文字,也可以变成铅字。这种目标,是够的着的。同学读我的文章,专注的神情,就是一种表扬,一种欣赏。这一切,孩子们自己都看在眼里。这点点滴滴的幸福荡漾在心头,汇成自豪与自信。唯有获得自信,才会化为动力前行。
在期末素质报告书上,孩子们自我总结栏里的写话,让我感受到了他们满满的自信。
家长朋友们的片言只语,令我感动。
回首从秋天到冬天的忙碌,无限感慨,又无限欣慰。所有的努力,都只不过是为了一个小小心愿:愿孩子们能亲近文字,爱上阅读,一生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