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一片黑暗,阅读成为一束光,给大家带来希望和方向,引领我们走下去
最美的装饰
收到书,拆开包装,封面上,橱窗后面,满满的书,让我心生羡慕。
三毛说,最喜欢的装饰 ,就是书,满墙的书籍 ,就是最美的装饰 。
她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两个书架,还有满满的书。
一直梦想有朝一日,有了自己的房子,一定要有满墙的书架,慢慢填满书籍。
乔治.安德森对格蕾丝说:
“阅读对于我来说,就像出发去一个全新的奇妙世界。
之所以能去到那里,我凭借的不是火车或轮船,而是书上的文字。
读书可以让你体会他人的人生,了解他人的视角,读书本身就是学习,有了书上学来的经验,你就可以少走弯路,就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
我觉得,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种空虚感,总希望能有什么东西将其填满,对我而言,能填补空虚的就是阅读。”
确实,读书,是最廉价的成长方式。
书上有多少前人的经验和心得,不需要我们挨个实践,节约了时间成本,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眼界变得更宽广,心胸也变得更开阔。
而当世界一片黑暗,人生混乱的时候,阅读成为一束光,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方向,引领我们走下去。
这本《伦敦最后一家书店》的作者,玛德琳.马丁 《今日美国》和《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历史小说作家,现居佛罗里达州。
她在德国军营中度过了大半童年,因此对历史有着别样的迷恋,对战争也有着独特的思考角度。
故事从两个小姑娘开始。
格蕾丝和薇芙,从小镇德雷顿来到心心念念的伦敦,寄住在格蕾丝母亲的朋友韦瑟福德夫人家。
她们想在百货商场找一家体面的工作。
薇芙为了来伦敦,做了许多准备,包括练习语言,自己写推荐信,就为了进入哈罗德。
而格蕾丝不愿要造假的推荐信,没有推荐信,就不能进入哈罗德,不得已,到埃文斯先生的店工作。
当得知埃文斯先生经营的是一家书店,格蕾丝心都凉了半截:她少有读书时间,以前帮舅舅经营的是家具用品,对文学知之甚少。
不过,现在时局紧张,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而且,她不愿意再回乡下帮舅舅,决定还是去试试。
母亲活着时经常鼓励她,告诉她要勇敢表达自我,不要逆来顺受,必须学会面对自己的缺点,她相信 ,有朝一日 ,自己能变成一个勇敢的人。
其实埃文斯先生并不愿意雇佣店员,但耐不住韦瑟福德夫人 的逼迫,不得已同意格蕾丝工作六个月,到期后愿意给格蕾丝准备一份推荐信。
于是双方都迫切希望六个月时间快过去。
樱草山书店里面杂乱不堪,还有厚厚的灰尘。
虽然埃文斯让格蕾丝什么也不要做,呆满六个月就好,格蕾丝却还是决定把书店收拾、打扫一番,并且从新规划。
因为灯火管制,还新缝了三层黑色窗帘,让书店看起来美观一些。
战争让一切变得不一样
薇芙趁着还没上班的空隙,决定和格蕾丝逛一逛车水马龙的城市。
高楼林立的伦敦,到处挂着色彩鲜艳的广告牌,人声鼎沸,川流不息,但跟她们想像的不太一样。
家家户户窗上粘着的胶带,沙袋堆起来的防护墙,随处可见的壕沟和防空洞,让两位姑娘触目惊心。
心中向往的海德公园,里面有一排排帆布躺椅,上面躺着衣着华丽的伦敦人,闪闪发光的蛇形湖在公园中心,旁边是柔软清香的草坪。
现实却是这里被挖了一道道壕沟,随处架设着高射炮,随时准备向敌机发动反攻。
空袭警报 、 空袭防御身份认证手链, 出门必须带防毒面具,花园变成了菜园 ,还在下面挖了防空洞 ……
一切都提醒着,战争即将爆发。
乔治没有等得及和格蕾丝的约会,加入皇家空军去了;格林也收到了入伍通知书,走了。
周围都是紧张的气氛,还好韦瑟福德夫人经历过一战,当警报响了,还能有条不紊的布置任务。
把浴缸和水盆接满水 :万一水管裂了 ,还有存水可以灭火 。
打开窗户 :万一着火了, 外面的人可以第一时间发现 ,相关部门或许能及时把火扑灭。
关煤气 :避免引起更大爆炸……
刚开始,空袭偶尔发生 ,似乎并没造成什么可怕的后果,最多迫使大家跑到没有窗户 、空气不流通的避难所躲几个小时 ,等警报解除 一切又会恢复正常 。
后来,薇芙也加入后备军,离开了伦敦。
这是格蕾丝第一次和好朋友分开 ,一个人面对战火纷飞的伦敦 ,一个人面对无法预知的人生。
韦瑟福德夫人加入妇女志愿服务队。
格蕾丝也成为空袭督察员。
第一次执勤 , 面对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 , 什么也看不见 。
天气虽冷 ,她却紧张的手心冒汗。
跟着有经验的督察在负责的区域认真巡逻,学会沿着路缘石上的白线在黑夜中行走。
托克斯先生一边走一边介绍, 指明避难所位置 ,分析一旦发生爆炸,哪些地区存在较大隐患。
每经过一户人家 ,念叨这家人姓甚名谁。
当发生爆炸 ,督察员要记住躲进避难所的所有人员。
托克斯先生不屑女人当督察员,把毒气危害讲得血肉模糊 。
指责泰勒家微弱的灯光 ,会成为德军轰炸的目标的罪魁祸首。
格蕾丝努力记住手册上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当意大利加入支持德国,有人开始为所欲为 ,对意大利人的店铺进行打咋抢,格蕾丝看见了,内心煎熬 ,却又无能为力,心里很不好受。
敦克尔克的远征军撤回,而柯林成为三万阵亡将士中的一员 。
他再也不会带受伤的小动物回家 ;再也不会看自己一眼就脸红 。
他是韦瑟福德夫人希望的光,如今,她的生活一团漆黑 。
书籍是一束光
格蕾丝身处书店,却很少看书,她一直忙着整理设计书店。
终于有一天,翻开了乔治寄来的《基督山伯爵》,开始了阅读之旅。
给无所事事,不知道干什么的妇女推荐图书,送书给伤心欲绝的韦瑟福德夫,自己也不断阅读,《爱玛》、《人性枷锁》、《简爱》……
当六个月倒计时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埃文斯先生说:“你不会已经舍不得樱草山书店了吧?”
格蕾丝没想到埃文斯先生会这么问,更没想到的,是自己内心的答案:她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里。
她喜欢顾客来到这里可以轻松找到心仪读物,喜欢各式各样创意满满的书封设计。
她甚至喜欢这里无论打扫多少次都去除不掉的尘土味道,也慢慢学会了欣赏埃文斯先生和他的冷幽默。
当初她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对这里产生感情。
现在的她,不愿结束这里的一切,不愿离开樱草山书店。
某一个躲避轰炸的夜晚,格蕾丝应约开启了“读书模式”。
第一次读,紧张,羞涩,怕读不好,嘴唇都有点不利索。
慢慢的,沉浸到书中,随着书里的故事和人物跌宕起伏。
喜欢听她读书的人越来越多。
身处黑暗,无穷无尽的轰炸,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一处处废墟。
书籍是一处避难所,让疲惫的心灵暂时有放置的地方,汲取信心和力量 ,不让希望之光熄灭。
伦敦最后一家书店
有一天,帕特诺斯特广场被轰炸,帕特诺斯特。罗整条街火光冲天,只有几栋建筑幸免遇难 。
曾经帕特诺斯特.罗大街上排满大大小小的书店 ,那么多书店,包括辛普.马歇尔书局,在这次轰炸中大多无法幸免。
那么多书 ,足有几百万册 ,就这么没了 ,付之一炬 。
烧焦的书页散落在满是废墟的街道上 。
普里查德先生也被压死。
曾是被圣人保佑的地方,如今变成地狱。
格蕾丝建议埃文斯先生,留出一小片区域, 让受灾的书店把书放在这儿代卖 ,并挨家上门拜访,说明愿意给他们留位置。
埃文斯先生说,“格蕾丝,你有恻隐之心 ,倾尽所有帮助他人。不仅帮助其他书店,还帮了那些听你读书的人 。夜里在伦敦街头 ,你拯救的是人的生命 ;白天在书店 ,你拯救的是人的灵魂。”
所以埃文斯先生留下遗嘱,把自己的书店和一切都留给格蕾丝。
当她的书店和帕特诺斯特.罗大街的书店遭遇同样的命运 ,不知道未来的日子该何去何从,甚至她觉得生活彻底失去了希望的时候,杰克 ,季德林夫人 ,斯托克斯先生,还有许多听她读书的人们,一起帮忙修好了书店,还新换了一个招牌——《伦敦最后一家书店》。
永远有书籍为伴 永远不要丧失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哪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只要我们有不屈的精神,只要有爱,只要我们还能从书中读到力量和胜利,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背景资料
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二战”爆发,英国迅速对德宣战。可是,宣战后的英国却没有进入战争状态。
直到1940年5月,德军攻下丹麦、卢森堡,攻入荷兰、比利时、挪威、法国之后,英国才终于坐不住了。
1940年5月,丘吉尔被推上了首相宝座。上台后,他立即组织敦刻尔克大撤退,并迅速扩充军备。于是,一场殊死较量在英、德之间展开了
1940年9月7日到11月3日,德军以每晚平均200架飞机的数量连续57天对伦敦进行轰炸,数不清的建筑、民房、道路和交通工具被炸毁,伦敦室内一片狼藉,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英国陷入至暗时刻。
大轰炸直到1941年5月10日才宣告结束。
据统计,伦敦一共被轰炸76个昼夜,超过4.3万名市民被炸身亡,有约10万幢房屋被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