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看这个标题,觉得你这不是矛盾吗?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具备高敏感度和强钝感力呢?答案是这二者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符合对立统一的规律。
这两个词,“敏感度”和“钝感力”,我想用佛家的境界,“如如不动,了了分明”来阐释一下。
敏感度对应的是“了了分明”,钝感力则对应“如如不动”。
如如不动是指心不会随外境所动,不受任何影响,顺境中不欢喜,逆境中不悲伤,始终是一个平和心态。了了分明是对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事实真相真理一清二楚,了然于心。
什么是敏感度?
什么是敏感度?我们用安徒生童话故事《豌豆公主》举个例子就明白了。故事里说,判断真正的公主有三个标准:第一,她对所有人都有礼貌;第二,她同时关爱穷人和富人;第三,她的皮肤必须非常敏感。怎么才叫非常敏感呢?你在二十层床垫下面放一粒豌豆,真正的公主睡在床上,能感觉到豌豆的存在。那为什么非得要求公主有这么敏感的皮肤呢?因为前两个标准,只要是“好人”就能做到;而只有这第三个标准,却非得是从小富养、对生活享受有敏锐感觉的女孩,才有可能做到。
当然这个故事仅仅是一个引申,其实背后有个道理,那就是“敏感度”可以区分人的高低贵贱。当然不一定是皮肤敏感,这里说的敏感度,包括对各种感觉的敏感。比如,有的人能体察到细微的东西,而有的人不能,这就是敏感度不行。在人际交往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缺乏敏感度,他做事就没有分寸,说话就不知轻重,他甚至可能无法理解别人的暗示,你讲个高级点儿的笑话他都听不懂。他可以是个好人,也可以拥有很厉害的专业技能,但是他本质上还是个粗人。
什么是钝感力?
大家可能都知道《钝感力》这本书,按作者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钝感力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更易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
为啥说优秀的人要敏感、钝感二者兼备?
在今天这个时代,敏感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以色列历史学家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出了一个公式:
“知识=体验×敏感度”。
赫拉利说,在这个没有宗教信仰的现代,想要寻找人生的意义,就得有体验和敏感度。这里的敏感度的意思就是,你要从经历中获得体验,再用体验改造自己。通过不断的体验,你会对世界产生更深的理解,最终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敏感度是可以学的。比如在生活中一旦你做错了事情,体会到了严重的后果之后,最好能用一个概念把这个事情概括一下,这样下次再遇到类似局面的时候,你就会特别敏感,也更有分寸。我们经常说的“刻意练习”,就要求练习者必须对错误非常敏感,随时知道哪里错了,最好还能感到精神上的疼痛。
那什么时候我们该钝感一些呢?如果一个人在各方面敏感度都很高,也不是一件好事情,你可能会过度敏感。有的人就特别敏感,别人只是随便说了一句话,他还以为是什么暗示,别人随便开个玩笑,他也会生气。其实有些信息是用不着过度解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提升敏感度的同时,还要学会另外一个技能,那就是强钝感力。
看到了,感觉到了,但是假装没看到,这是钝感力。根本不往那个方面看,这是主动的忽略。想要有这样的钝感力,就必须得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我们应该只在重要的事情上保持敏感度,在不重要的事情上保持强钝感力。
那到底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呢?在生活中琢磨人就不重要。琢磨事儿,琢磨思想,才重要。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夫人艾莉诺·罗斯福有句名言:“伟大的头脑谈论想法,中等的头脑谈论事件,弱小的头脑谈论人。”你得先有想法,才能使一件事情发生。那些厉害的人,是能让事情发生的人,这些人积极主动,爱谈论想法。一般人比较被动,多数情况下只能作为一个看客,在事情发生以后议论一番。还有一种人则只顾着研究怎么取悦前两种人。
此外,最高水平的敏感度能达到见微知著的境界,前提是我们要有超强钝感力来支撑。有个著名的故事说,西汉丞相丙吉,去地方视察的时候,看到有人在街上打架,他假装没看见;看到一头牛好像病了,他却很仔细地去查看牛的病情。下属就问他,为什么不管打架,反而去关心牛生病了这样的小事?丞相说,管打架是地方官的事儿,属于丞相不用管的小事,但如果牛生病了就可能说明今年气候异常,这才是大事。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你想做到见微知著,对事理认知保持一个高敏感度,那就得在不重要的,有时甚至负面的问题上保持超强的钝感力。这样的能力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但却是值得努力提升的真功夫。
所以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世界上不仅仅存在敏锐聪慧这种让我们保持高敏感度的才能,同时不为琐事动摇的强钝感力,亦是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基本才能。而且,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只有同时兼备这两种能力,才能够使敏锐和敏感成为真正的才能,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