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厦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篇原载于2015年版《百年莲花池》,经九江市浔阳区政协文史委员会授权刊发,编者对原文作了必要修订。
江西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六师),于1918年创建于九江,是赣北地区最早的一所公办师范学校。它在赣北教育史上写下了开办师范教育的第一篇。
六师起初在落实校址问题上,庐陵道与浔阳道发生了严重的争执,闹了近两年,双方据理力争,都要求校址设在自己道属县内。
民国初年江西省地图(江西四道图)
编者注:庐陵道,中华民国初期的道。于1914年5月设置,驻宜春县(今江西省宜春市);1915年12月移驻吉安县(今江西省吉安市)。辖宜春、泰和、吉水、分宜、永丰、安福、遂川、万安、永新、宁冈、莲花、清江、新淦、新喻、峡江、吉安、分宜、萍乡、万载、高安、上高、宜丰等21县。1927年废除。
编者注:浔阳道,1914年6月由赣北道改名,治所在九江县(今江西九江市)。属江西省。辖九江、德安、瑞昌、湖口、彭泽、星子、都昌、永修、安义、鄱阳、余干、乐平、浮梁、德兴、万年、奉新、靖安、武宁、修水、铜鼓等县。
设立六师原出于1915年教育部次长袁希涛来赣视察时的计划,经省长公署会议通过,设于浔阳道,并指定南康府的白鹿洞为校址。仅因经费无着落,致使久未实行。1916年因解散某中学,于是省议定以该校款项移办六师,其校址自应设立浔阳道,以符原案。孰料,在一次省议会上,省议长、庐陵道属议员曾经枯提议,改设于庐陵道的清江县,当时浔阳道议员缺席甚多,结果提议被通过。
民国教育次长袁希涛 图源:维基百科
九江县教育会闻讯后,认事关一道学府,特联合同道各县教育会具呈省长,申言原案具在,为何变更,且已设第五师范于庐陵道,清江县自无再设师范的必要,浔阳道向无师范,不能长此偏枯,厚彼薄我,请省议会复议。
庐陵道的永丰县学界何开芳、程麟、徐土琛、刘凯龄、李经秦等闻此消息,也即电致省长、省议会,称六师设在九江于事理不平。认为九江与南昌同区,交通便利,既有南昌第一师范,本无添设的必要,1917年4月15日省议会开会复议。
会上,庐陵道曾经祜已提出意见书,作种种申述与辩解。浔阳道议员魏调元首先登坛作了长篇的严肃驳斥、九江与南昌同区,仅限于当时选举的需要,现行行政区划已有四道,南昌划归豫章道,九江属浔阳道,自应舍彼取此。查师范原案,系分道设立,不以选举区论。至于论及交通便利,也是不全面的,浔阳道所属的20县中,德兴、万年、余江、铜鼓、修水等县,距省距浔都在数百里以外,并不像吉安到清江,一水可通。庐陵道议员还说什么光是九江一县来争校址,星子和其他县不来争。
魏调元据理申言,校址系指定南康府的白鹿洞,因南康府属,无一议员,且又事关全道,我们不得不伸张公理,以求公意的判断。而庐陵道议员仍一昧坚持校址要设在庐陵道,致使会议不欢而散。
白鹿洞书院,1911年
24日,浔阳道二十县教育会再次公电省议会,力争校址设浔阳道。在两道形成僵局的情况下,省议会改由第_者出面调停,议员杨辉祖、胡延签等提出,添设第七师范。1918年1月7日,上海《申报》披露,闻六师教育部亦指定设于浔阳道,惟至今尚未开办。前日,九江县教育会又具呈教育厅,请从速设立,以广教育。在报纸和社会舆论声中,是年3日,教育厅才决定将六师设于浔阳道,七师设于庐陵道,双方争执才告平息。
教育厅在决定的同时,任命谭侃当六师校长,罗文蔚当七师校长。谭侃是九江人,日本师范毕业,原是南昌高升巷法政学校国文教员,后因教育厅某科长介绍,教员与谭相处不融洽,教育厅很快就在七月改任黄昌枢当校长,黄是星子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1919年任命陈笏当六师学监。
1918年9月六师正式开学,校址设在九江县城(今浔阳区)。该县在开办之初无合适的地址,只好在城区租用老考站。开办初期,虽只有两个班,学生百余人,但民房狭小,师生拥挤,加之光线不充足,在坚持住了不到一年民房后,黄昌枢校长星请教育厅欲将学校迁往星子县,遭到九江县政府的反对,并向教育厅陈述了意见,九江是闻名的口岸,商业繁盛,交通便利,六师既为浔阳道的公校,当然应设于九江,若迁往星子诸多不便。
后来黄校长只好放弃外迁的意见,于是勘定大莲花池文庙(孔圣庙)为校址。文庙范围较大,面积约 9200m,稍加修葺,即可开学,但驻扎了军队。1919 年 3 月 7 日黄校长偕同县教育会会长马祖祯到省谒见吴邦办,请他着令把军队让出来了,于是学校很决从石家塘搬入了文庙。
1926年九江街市图(局部)
六师开办了十年,曾任两届校长,第一任校长黄昌枢,任期五年,第二届校长贺鉴千(金麟),从 1922 年起至结束,亦任期五年。贺金麟安福人,日本留学生。六师在 1927 年春与省立三中合并成立省立九江中学时,他担任了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六师学制设过两种。第一届毕业班五年制,即预科一年,本科四年。从第二届起改为三三制,与普通中学相同,即前期师范(初师)与后期师范(高师)各三年。所设课程按部颁标准开设,计有国文、英文、算学,心理学、伦理学、国音字母等。每年招收新生人数,根据需要确定开设一至两班,每班 40 人左右。全校最多时达 9 个班,约 400 余人。
教数学的有安徽籍的范元树,教国文的有涂家埠的邓 xx(前清拔贡)等老师。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分在本地各县、区任小学教师,少数任中学教师或学校领导。原修水中学校长吴邦英,武宁乡师附小校长方谊隆,九江县中教师史番等都是六师毕业生。史美番是六师第一届毕业生,是九江县中有名的物理老师。我国著名画家蔡若虹先生,1926 年就在六师读过书。
在上海时期的蔡若虹,约1935年
六师初期附设有初级小学,后发展为完全小学。学生每班人数仅 30 人左右,六个年级也只有 200 余人,教师 20 余人。小学全是租用六师附近的民房,如丁官路一户肖家商人和一户刘家某翰林私房。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六师与省立三中同样表现出满腔热情,在九江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荣的一页。1919 年,“五四”爱国运动的消息传到力江,省立三中和六师学生积极响应。五月七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深入到工厂市民中去,宣讲“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真相,并于五月二十二日召开国民大会,号召全体市民提倡国货,抵制日货。
1925 年孙中山病逝,九江青年学生以青年学会的名义在六师操场隆重举行了“九江各界人民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对孙中山先生逝表示哀悼。北伐战争时期,六师与省立三中学生一起积极配合北伐军人城,并在六师内成立了革命的国民党九江市党部,还发展一些学生加入共产党,进行了公开或秘密的革命活动。
民国十四年(1925)四月十六日 《申报》第十版专栏
六师创业维艰,仅办十年就于 1927 年春结束了。六师是九江师范教育的先驱,值得人们永久记念。
【编后记】
本文相关史料,见编者之前撰写的文章: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8月28日 · 民国时期的浔阳道》
《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 · 1月26日 · 美术家蔡若虹》
《故纸旧影话九江 | 九江追悼孙中山纪,1925年》